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 查字典政治网 > 学习园地 > 知识总结 > 高三政治专题复习知识点总结

高三政治专题复习知识点总结
来源查字典政治网| 2016-05-19 发表| 学习园地分类:知识总结

学习园地

查字典政治网为大家整理了高三政治专题复习知识点总结:国家制度,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本专题包括:国体、我国国体;政体、我国政体;国家结构、我国国家结构;国家机构、我国的国家机构;公民与国家关系)

考纲要求:

(l)我国的国体

理解国家性质和国家职能以及二者的相互关系;

理解我国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理解我国的国家职能。

(2)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理解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了解人民代表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

了解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理解一国两制的含义、内容和意义。

(3)我国的国家机构

了解国家机构及其组织体系。

了解我国国家机构的设置

理解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理解依法治国的含义

(4)我国公民与国家

理解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理解我国公民应履行的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理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

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理解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的关系

[知识梳理]

一、国家:

1、含义2、属性:主权性、阶级性、社会性

二、国体:

1、含义2、决定因素3、判断标志

我国的国体:

1、名称及含义:人民民主专政的含义2、首要标志,阶级基础3、本质4、特点及优点5、必须坚持:必要性,重要性及途径

三、民主:

1、含义及其阶级性2、与专政的关系

我国的民主:

1、本质及特点2、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原因,途径及意义

3、民主与法制的关系4、民主性质与民主程度的关系

四、国家职能:

1、含义2、与国家性质的关系3、分类:对内职能,对外职能4、目的

我国的国家职能:

1、对内职能2、对外职能3、决定因素及目的

五、政体、

1、含义2、与国体的关系3、基本类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

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

1、人民代表:产生、权利及义务2、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地方人大的性质及职权

3、地位及原因:优越性及表现4、进一步完善的途径及意义

六、国家结构形式:

1、含义2、与政体的比较3、类型及其特征

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1、单一制:表现在2、一国两制:含义、内容及意义

3、解决台湾问题:基础、方针及意义

七、国家机构:

1、含义2、特征3、与国家性质、国家职能的关系4、组织体系

我国的国家机构:

1、设置:按类别、按级别2、中央国家机关:组成及其关系

3、组织和活动原则:

(1)民主集中制:含义、体现及意义(2)对人民负责原则:原因及途径

(3)依法治国原则:a、含义、本质及目的b、途径c、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八、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1、根本原因: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和谐统一的新型关系)

2、法律体现: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3、具体要求:

(1)从国家方面,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2)从公民方面,公民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3)从双方来看,都要坚持三个原则,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原则,坚持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原则

一、国体

1.国家(含义;属性)

(1)含义:国家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进行阶级统治的政治权力机构。(或者说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2)属性:具有主权属性、阶级属性和社会属性。其中,阶级性是国家的根本属性。

2、国体

(1)含义:即国家性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具体地说,就是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一个阶级手中;哪个阶级是统治阶级,哪个阶级是被统治阶级。

(2)决定因素: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的性质。

(3)判断标志:国家政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中,实行为哪个阶级服务的政策,这是判断国家性质的根本标志。

3.民主

(1)含义及其阶级性:是指在一定阶级范围内(统治阶级内部),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

民主是一种国家制度,是国体(在一定阶级范围,即统治阶级内部)和政体(按照平等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的统一。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抽象的、完全的民主和全民的民主是不存在的。

(2)民主与专政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一方面,民主与专政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民主只适用于统治阶级内部,专政则适用于被统治阶级。另一方面,民主和专政是相辅相成、互为前提的。民主是专政的基础,专政是民主的保障。

4.国家职能:

(1)含义:是指国家在阶级统治与社会管理中所负的职责和功能。它反映了国家活动的基本方向、根本任务和主要任务。

(2)分类:对内职能(政治统治职能和社会管理职能),对外职能(保卫职能和交往职能)

(3)国家性质与国家职能的关系:国家性质决定国家职能,国家职能反映国家性质。

5、我国的国体:

(1)名称及含义:我国的国家性质(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含义

(2)首要标志,阶级基础:工人阶级的领导是我国国家性质的首要标志。工农联盟是我国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包括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其他社会主义劳动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联盟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基础。)

(3)人民民主专政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

(4)特点及优点:广泛性和真实性。第一,民主具有广泛性。表现在民主主体的广泛性和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的广泛性。第二,民主具有真实性。在我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有制度、法律和物质的保障。

(5)必须坚持:必要性,重要性

①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立国之本,是四项基本原则之一,已被载入我国宪法;②坚持人民民主专政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证;③人民民主专政在改革开的历史条件下被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6、我国民主政治建设:

(1)必要性:①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②民主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要求。③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是现代化建设的政治保障。④我国社会主义民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2)如何建设:①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②必须在党的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推进。③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但不能照办西方政治模式。④坚持和完善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进一步扩大基层人民民主。

理解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7.我国的国家职能:

(1)对内职能

①政治职能:即国家维护政治统治和政治稳定的职能,包括依法打击各种破坏活动和各种犯罪活动,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②经济职能:即国家组织经济建设,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国家管理经济的职能主要是进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③文化职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仅保证经济建设的正确发展方向,而且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思想保证。包括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组织和发展教育、科技、文化、艺术、广播电视、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

④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包括维护社会安定团结,搞好社会治安,保护公共财物;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兴办各种公共工程,完善各种公共设施;保护公共环境,保持生态平衡。

(2)对外职能:

①保卫职能:防御外部敌人的侵犯和颠覆,捍卫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

②交往职能:发展国际的交流与合作,创造有利于我国发展的国际环境

③维和职能: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积极发挥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

提示:(1)履行国家职能的主体必须是国家机关,即: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及各部委、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级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不包括:党的机关、人民政协和其他社会组织、人民团体,城市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等群众自治组织。(2)要全面把握各职能的名称、基本含义、意义和行使方式。(3)要注意把握同一事例可能体现几种职能。区分体现某种职能与有利于处理某种关系的不同。

二、政体

1、政体基本内涵

(1)含义: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即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来组织自己的政权机关。

(2)政体的决定因素:国体、历史条件、阶级力量对比、传统习惯、国际环境影响等。

(3)国体和政体的关系:

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国体决定政体,政体反映国体。适当的健全的政体,对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有着重要的作用。

(4)基本类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比较议会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共和制(异同)。比较总统共和制和议会共和制(异同)。(内容略,详见课本P20~23)]

2、我国的政体(人民代表大会制):

(1)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大、地方人大的性质及职权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最高立法权、最高决定权、最高任免权、最高监督权。

②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地方各级国家权力机关。决定本行政区域内的一切重大问题。

(2)民主集中制是人大制度的组织和活动的基本原则。

(3)人民代表:法律地位、产生、权利及义务

①人民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性质和法律地位)

②如何理解我国的国家权力来源于人民?我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代表来自人民,由人民选举产生。人民代表代表人民的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国家权力。人民代表必须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他们的意见和要求,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一种间接民主,因此不能说我国人民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③人民代表的权利和义务

权利:A发言、表决免责权B提案权C质询权

义务:A模范地遵守宪法和法律B保守国家机密C密切联系群众,经常听取和反映人民的意见和要求D接受选民或原选举单位的监督

(4)地位及原因:优越性及表现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优越性: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保证国家权力体现人民的意志。有利于保证中央和地方国家权力的统一。有利于我国各民族的平等和团结。

(5)进一步完善的途径

①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的选举。②进一步加强人大的立法和监督职能。③进一步密切人大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自觉接受人民的监督。

(提示:区分人民代表大会制和人民代表大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体、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在我国政权体系中居核心地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三、国家结构

1、含义2、与政体的比较3、类型及其特征

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

1、单一制:表现在2、一国两制:含义、内容及意义3、解决台湾问题:基础、方针及意义

1、含义:国家结构形式是指国家的整体和部分、中央与地方之间相互关系的构成模式。

2、类型:国家结构形式包括单一制和复合制(主要是联邦制)。二者的区别主要是前者地方的权力是中央赋予的,而后者的中央权力是地方让渡的。我国是单一制国家。

3、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单一制(表现,高三课本P32),这是由我国的历史、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决定的。

4、一国两制:含义、内容及意义

(1)提出背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

(2)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本方针。

(3)含义和主要内容:①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一国,即一个中国,在国际上代表中国的只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及其中央人民政府。②两制并存,国家的主体是社会主义制度。③一国两制下设立的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特别行政区是中央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但享有高度的自治(非完全自治)行政管理权、立法权(地方性的)、独立的司法权和终审权、一定的外事权,中央依法授予的其他自治权力。(注意没有外交权和国防权)(像行政长官进京述职,特别行政区主要官员由中央政府任命,对基本法的解释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行使等都体现了特别行政区是中央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

(4)意义:有力于实现祖国的统一,有利于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利于港澳台的稳定和繁荣。

5.台湾问题:

(1)性质是国家实现统一的内政,不是恢复主权的问题,不是国家与国家的关系问题。

(2)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其核心是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3)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两岸统一的最佳方式。①用和平方式,可以避免战争带来的社会动荡,不损国力,不伤民心,是人民的共同心愿。②两岸统一后,台湾可以保留原有的社会制度不变,高度自治。台湾同胞的生活方式不变,他们的切身利益将得到充分保证,永享太平。台湾经济将真正以祖国大陆为腹地,获得广阔的发展空间。③台湾同胞可以同祖国大陆同胞一道,行使管理国家的权力,共享伟大祖国在国际上的尊严和荣誉。

(4)我们反对以公投和修宪方式决定台湾的命运主权在民,是在全体人民,中国的主权属于全体中国人民,台湾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因此,台湾的命运应该由包括台湾人民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来决定。

(5)我们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①台湾问题是中国的内政,中国政府有权采取一切手段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②我们只有承诺不放弃使用武力,才能真正威慑台独势力和国际反华势力,防止台湾从祖国分离出去和外国势力的干涉。③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也是向国际社会表明我们在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上的坚强决心,促进用和平的方式实现祖国的统一。④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不是针对台湾人民的。

(6)台湾没有资格加入联合国联合国是由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台湾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地方行政区域。

四、国家机构

1、含义2、特征3、与国家性质、国家职能的关系4、组织体系

我国的国家机构:

1、设置:按类别、按级别2、中央国家机关:组成及其职权

3、组织和活动原则:

(1)民主集中制:含义、体现(2)对人民负责原则:原因及途径

(3)依法治国原则:a、含义、本质及目的、意义b、途径c、与以德治国的关系

1、含义:国家机关的总和。

2、与国家性质、国家职能的关系:

(1)国家性质与国家机构的关系:国家性质决定国国家机构的性质,国家机构的性质反映国家性质。

(2)国家职能与国家机构的关系:国家职能决定国家机构的设置,国家职能是国家机构设置的主要根据,国家机构是实施国家职能的载体。(国家机构随着国家职能的变化而变化。)

3、组织体系:根据国家的职能,一般都设有国家元首、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以及暴力机关等。

4、我国的国家机构

(1)设置:按类别、按级别

按类别:国家权力机关,国家行政机关,国家审判机关,国家检察机关和国家军事机关。

按层次分: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国家机关。中央国家机关是指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常务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国务院,中央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

(2)中央国家机关:组成及其职权

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最高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共同组成我国国家权力机关体系。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行使立法权、决定权、任免权、监督权。是我国的立法机关。

②国家主席是我国重要的国家机关(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部分)。

A、在我国,国家主席并不单独决定国家重大事务,而是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决定行使国家元首的职权;对外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

B、国家主席的职权:颁布法律权,发布命令权,任免权,荣誉授予权,外事权。

③国务院即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的职能:主要行使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统一领导各部、各委员会、各直属机构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

④最高人民法院是国家最高审判机关。人民法院是国家审判机关,属于司法机关体系。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

⑤最高人民检察院是最高国家检察机关。人民检察院是国家的法律监督机关,依法独立行使检察权。

(3)我国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

(一)民主集中制原则:

①含义: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结合。

②主要体现在:在国家权力机关和人民群众的关系上,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都由民主选举产生的代表组成;在国家权力机关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关系上,其他国家机关都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对它负责,受它监督。在中央和地方关系上,遵循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充分发挥地方主动性、积极性的原则。

(二)对人民负责原则:原因、途径。(重点)

①原因:是由我国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的国家机构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利益的捍卫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是人民的公仆。对人民负责,努力为人民服务,是一切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准则和工作宗旨。

②途径:这一原则要求:密切联系群众;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接受人民监督;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三)依法治国原则:a、含义、本质、目的、意义b、途径c、与以德治国的关系。(重点)

①含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依法治国的本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权威。

根本目的:保证人民充分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意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走依法治国的道路,才能保障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②途径(实行依法治国的要求):

立法机关要严格按照立法程序制定法律,保证有法可依;

行政机关要严格依法行政;

司法机关要严格执法,公正司法;

进一步完善法律监督体系,加强执法监督和普法教育工作,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结合起来。

③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关系补充内容

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都是我国的基本治国方略,根本目的都是确保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

A、依法治国与依德治国是有区别的:法治属于民主法制建设,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属于思想建设,以其感召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在人民群众中形成普遍认同和自学遵守的行为规范。

B、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废。法治是德治的保障,法治以强制力维护着社会主义道德;德治弥补着法制的不足,是法治的基础(守法的基础和执法的基础)。

法治和德治是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思想的具体运用,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和发展,是一次理论创新。

五、公民与国家的关系

1、根本原因: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和谐、统一的新型关系)

2、法律体现: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一致性

3、具体要求:

(1)从国家方面,国家依法保护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2)从公民方面,公民自觉履行维护国家利益的义务

(3)从双方来看,都要坚持三个原则,即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坚持权利和义务相统一原则,坚持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相结合原则

1.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从法律关系上讲,表现为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它是一种和谐、统一的关系。(根本原因:建立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2.我国公民的政治权利和自由:

(1)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管理国家事务的基础,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

(2)政治自由。包括言论、出版、结社、集会、游行、示威自由等。政治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础。但世界上没有脱离法律的绝对自由,法律是自由的体现和保障,自由和法律是统一的。因此,公民必须在法律的范围内行使政治自由。

(3)监督权。包括批评和建议、申诉、控告和检举权。公民依法行使监督权,有利于克服官僚主义和不正之风,改进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工作;有利于维护国家利益和公民的合法利益。

3.公民的基本(政治)义务:

(1)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2)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的义务。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保证,是公民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是每个公民义不容辞的责任。当前国家安全已经扩展到领土、主权以外的信息安全、技术安全、环境安全、生物基因安全、居民正常生活秩序、生命安全等社会生活诸多领域。

4.正确对待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坚持三个原则

(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

①含义: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原则,是指公民平等地享受权利,平等地履行义务和平等地适用法律。(这不是指立法平等,而是法律实施的平等,即司法平等和守法平等。)

②具体表现:任何公民都平等地享受权力,平等地履行义务;任何公民的合法权利都受到法律的保护,任何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受到法律的制裁。

(2)坚持公民权力和义务统一的原则:

①权力和义务的辨证关系: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是统一的。权力和义务是不可分离的。权利和义务在法律关系上是相对应存在的,公民既是权利的主体,又是义务的主体;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

②任何公民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同时必须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既要珍惜公民权利(公民意识的核心是权利意识),又要自觉履行公民义务。

(3)坚持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必须依法行使公民的权利;我们要积极履行公民义务以维护国家利益。

专题十一政党和政党制度

(本专题包括:政党、我国政党;政党制度、我国政党制度)

考纲要求:

(1)政党与政权

了解政党的特征。

了解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了解当代政党制度的类型和作用。

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2)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

理解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懂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

理解中国共产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

(3)加强党的领导,改善党的领导

理解全面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理解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以

理解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知识梳理]

一、政党

1、政党产生条件2、政党含义、特征3、政党与政权的关系

我国的政党:中国共产党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2、地位的确立3、领导核心(原因)4、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5、加强党建6、坚持党的基本路线7、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二、政党制度

1、含义与类型2、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作用

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1、民主党派2、基本内容3、人民政协4、优越性中国不能实行西方的多党制(原因)

一、政党

1、政党的含义和特征:

(1)含义:政党是指代表一定阶级、阶层或社会集团的利益,并以执掌或参与国家权力为目标的政治组织。

(2)政党的基本特征:

第一,政党具有阶级性。阶级性是政党的本质属性。

判断政党的阶级性质,不能只看其名称和成员出身,而要看它在实践中体现的阶级利益。

第二,政党与政权紧密联系。政党具有特定的政治纲领,夺取政权、维护政权,或参与、支持某种政权是政党的政治目标。政党和国家政权的紧密联系是政党区别于一般政治组织、社会团体的根本标志。

第三,政党具有组织和纪律性。

2、政党与国家政权的关系:

(1)关系:在现代,各国一般是由政党领导国家政权的。在通常情况下,一个国家的性质是同执政党的阶级属性相一致的。

(2)当代世界各国通常由政党掌握国家政权的原因:

①掌握国家政权是政党实现本阶级利益的根本途径。(必须掌握国家政权)

②政党具备领导国家政权的条件。(能够掌握国家政权)政党是一定阶级利益的集中代表者,有自己的政治纲领、组织纪律和领导集团等,这使它能够成为国家政权的领导者。当然,不是任何政党都能领导国家政权,它必须是执政党。

3、我国的政党: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地位

(1)中国共产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共产党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思想为行动指南。党的指导思想是保持党的先进性的决定因素。

(2)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的确立,不是自封的,是由自身条件决定的,是在长期艰苦卓绝的斗争中形成的,是中国人民在历史的进程中经过比较、鉴别做出的正确选择。

(3)党的地位: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从根本上说,这是由我国的国家性质和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决定的。①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②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③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党对国家的领导方式:中国共产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主要是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

(1)着重领会三种领导方式的基本含义:政治领导,即方向的领导,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确立奋斗目标。思想领导,用科学思想武装人民。组织领导,发挥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作用,干部建设。

(2)三者是统一的有机整体,政治领导是根本,思想领导是灵魂,组织领导是保证。

[]补充:三种领导的含义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领导,是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结合我国国情及不同历史发展时期的特点,制定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确定奋斗目标,并通过法定程序使之上升为国家意志,成为全体人民共同遵守的规范。同时党领导人民依法治国,以德治国,保证国家发展的社会主义方向。

中国共产党的思想领导,是通过各种途径,通过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教育党员和人民群众,提高其思想觉悟和贯彻执行党的纲领、路线和方针政策及法律、法规的自觉性。

党的组织领导是充分发挥各级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从组织上保证党的纲领、路线付诸实施,另一方面,是培养、选拔、考核和监督党的干部,并向国家机关推荐德才兼备的干部,承担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任务。[]

5.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高三教材P77)

(1)科学执政,就是党要结合中国实际不断探索和遵循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按照科学的思想、理论和科学的制度、方法来执政,把党的执政活动建立在更加自觉地运用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

(2)民主执政,就是党要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支持和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坚持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发展党内民主带动人民民主,巩固和壮大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3)依法执政。就是党要坚持依法治国,领导立法.带头守法,保证执法,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不断推进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活的法制化、规范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4)三者是有机统一、相辅相成的,科学执政是基本前提,民主执政是本质所在,依法执政是基本途径。要做到科学执政,必须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进行民主协商和民主讨论。实现民主执政,必须以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制度为前提。科学执政、民主执政要靠依法执政为保证,并使科学执政、民主执政制度化和规范化。

6.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1)原因: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

(2)方针:要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

(3)途径(具体要求):

①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②全面加强党的思想、组织和作风建设突出党的思想建设,坚持用武装全党,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最根本的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充分发挥党员的模范作用。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要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坚决反对和防止腐败。

③坚持和健全民主集中制,要健全党内民主制度,坚持党和国家的集中统一。

7、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1)内容: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简称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2)如何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第一,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关键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第二,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必须把改革开放同四项基本原则统一起来。

(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根本前提;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二者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7.三个代表思想:(含义、关系、做法、地位、意义)

①内容、含义: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②三个代表之间的关系:三个代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③如何贯彻三个代表: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这是贯彻三个代表思想提出的根本要求,也是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内涵的精神实质。

④历史地位:反映了当代世界变化和中国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标志着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水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⑤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对于完成党和国家在新时期的历史任务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指导意义。

二、政党制度

1、政党含义与类型:

(1)含义:是指政党执掌、参与国家政权或干预政治的制度。

(2)类型:资本主义政党制度和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2、资本主义政党制度的作用

资本主义政党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工具。首先,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和政治统治。其次,排斥和压制无产阶级政党掌握政权。再次,调节资产阶级内部矛盾。

3、我国的政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基本内容:

①政党关系: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是亲密友党。

②政治基础: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政治基础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③基本方针: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合作的基本方针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

④活动准则: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以宪法和法律为根本活动准则。

4.人民政协:

(1)性质:人民政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组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的一种重要形式。

(2)基本职能: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5、多党合作制度的优越性

(1)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2)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3)有利于推动祖国和平统一大业的实现。

总之,它是适合我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专题十二民族和宗教

(本专题包括:民族、我国民族;宗教、我国宗教)

考纲要求

(l)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了解民族的基本特征;理解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

理解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内容及实行这一基本民族政策的原因和意义)

(2)我国的宗教政策

了解宗教的本质和社会作用

理解我国的宗教政策

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

[知识梳理]

一、民族问题:

1、基本观点:民族的含义,特征及其联系

2、基本国情:经济发展不平衡;民族分布特点

3、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含义、原因及途径)

4、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含义、原因及优越性

二、宗教问题:

1、基本观点:宗教的本质、产生原因及社会作用

2、基本国情:特点及宗教状况的变化

3、基本政策:

(1)核心内容:宗教信仰自由(含义)

(2)态度:国家保护正常的宗教活动(条件)

(3)原则:政教分离原则、宗教自治原则

(4)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一、民族

1.民族含义与特征

(1)含义:民族是历史上形成的稳定的人们共同体。

(2)特征: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心理素质。

2.我国的民族关系:各民族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已形成平等、团结、互助的新型民族关系。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重点)

(1)民族平等原则:指各民族具有同等的地位,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依法享有相同的权利,履行相同的义务。

①原因:A、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各民族之间只有大小、强弱和发展程度上的区别,绝无优劣之分。各民族都对人类历史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贡献。B、我国宪法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

②具体表现:一、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实现了平等;二、各民族在发展经济、文化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三、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平等权利,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2)民族团结原则:指各民族在社会生活和交往中的和睦、友好和互助、联合的关系。

①民族团结俄而重要性:民族团结和民族凝聚力的强弱,与一个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前途有密切的关系,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标志之一。各民族的大团结是国家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因此,加强民族团结,维护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也是各民族的共同愿望。

②必须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与极少数民族分裂分子进行斗争,依法惩处煽动民族歧视的行为。

(3)各民族共同繁荣原则:各民族共同繁荣是指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教育、科学、文化等都得到发展,民族素质得到提高。

①原因:A、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是由社会主义本质决定的。B、在现阶段,加快民族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是民族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促进各民族个同繁荣,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

②措施:A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关键靠各民族地区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内因);B需要国家在财力、物力和人力上的支持帮助,积极推进西部大开发(外因);C需要发达地区在人力、技术等方面的支援(外因)。

(4)三原则的关系:民族平等是实现民族团结的政治基础,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是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前提条件。各民族的共同繁荣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物质保证。

4.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1)含义: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使少数民族人民当家作主,自己管理本自治地方的内部事务。

(2)意义:实行区域民族自治,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事务的精神,体现了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原则。

(3)民族自治地方是中央统一领导下的地方行政区域,分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三级。自治机关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

(4)依据:是由我国的历史特点和现实情况决定的,有着坚实的政治和社会基础。①中国自秦汉以来,就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②我国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特点,适合实行区域自治;③我国各民族在长期斗争中形成了政治认同。

(5)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

第一,有助于把国家的集中统一和少数民族自治结合起来。

第二,有助于把国家方针政策和少数民族地区具体特点结合起来。

第三,有助于把国家富强和民族繁荣结合起来。

第四,有助于把各族人民热爱祖国的感情和热爱本民族感情结合起来。

二、宗教

1、宗教的本质:宗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人们现实生活的虚幻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

2、宗教的社会作用:从历史发展的总过程来说,宗教主要起消极作用。

(1)消极作用(主要)

A宗教是剥削阶级用以维护其统治的工具。

B宗教充当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侵略扩张的工具。

C宗教对认识和改造自然有着阻碍作用。

D宗教对科学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2)积极作用(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范围内)

A宗教的产生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当时下层群众的某些政治经济要求,对社会发展产生过进步影响

B宗教对文化艺术发展起过积极作用

C宗教的一些教义教规,宗教道德中的某些积极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起着调整人际关系的作用

3.我国的宗教政策:

(1)我国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①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政策。(A宗教信仰自由含义:公民有信仰宗教的自由,也有不信仰宗教的自由;有信仰这种宗教的自由,也有信仰那种宗教的自由;在同一宗教里,有信仰这个教派的自由,也有信仰那个教派的自由;有过去不信教而现在信教的自由,也有过去信教而现在不信教的自由。B正常的宗教活动是指在宗教活动场所或教徒家中进行,在宪法、法律和政策范围内进行的活动。任何人不得在宗教活动场所内进行无神论宣传。任何宗教组织和教徒也不得到宗教活动场所以外进行宗教活动。)

②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这是为了使宗教活动纳入法律、法规和政策范围,更好地、全面地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

③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这并不是要求教徒放弃有神论的思想和宗教信仰,而是要求教徒在政治上同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政策和国家利益相一致。

④坚持独立自主自办的原则。

(2)依据:符合宗教自身规律;有利于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有利于团结信教群众,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4.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反对封建迷信。

(1)封建迷信的含义、目的、危害(高三课本P127)

(2)为什么要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①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②是科教兴国的需要。③是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

专题十三国际社会和我国的外交政策

(本专题包括:国家社会;时代主题;我国的对外政策)

考纲要求

(l)当代国际社会

了解国际关系(含义、内容和形式);理解国际关系的决定因素;

了解主权国家(的构成要素)及其(在国际社会中享有的基本)权利。

了解国际组织的含义和作用;了解联合国的概况和我国在联合国发挥的重大作用。

了解国际法的概念和作用。

(2)当今时代的主题

理解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理解世界多极化在曲折中发展。

理解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3)我国的对外政策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决定因素、基本内容)

理解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

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

懂得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知识梳理]

一、外交政策、

1、含义

2、决定因素

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

二、国际社会

1、成员构成(1)主权国家:构成要素、基本权利和义务

(2)国际组织:分类、联合国的宗旨、原则、作用

2、国际关系:含义、基本表现形式、决定因素

3、国际法:含义及作用

4、当代国际形势特点:(1)时代主题:含义及联系;主要障碍及解决途径

(2)世界格局:两极格局终结,多极化格局开始形成

(3)发展趋势:由紧张趋向缓和,由对抗转向对话

(4)竞争实质:综合国力(含义、要素及决定因素)

一、国际社会

1.国际关系及其决定因素。

(1)含义:国家之间、国际组织之间以及国家与国际组织之间的关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

(2)国际关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多方面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国际关系表现为共处与竞争、合作与冲突、屈服与对抗、和平与战争等多种形式,这其中竞争、合作和冲突是基本形式。

(3)决定因素:国家间出现的亲疏冷热、分离聚合的关系,主要是由国家利益和国家力量决定的。①国家利益是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定和推行外交政策的依据,是对外活动的目的。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利益相悖则是引起冲突的根源。②国家力量是国家赖以生产和发展的基础,是捍卫本国利益和实现国家目标的能力,是衡量一个国家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作用的重要尺度。③国际关系是发展变化的。

2.主权国家及其权利、义务

(1)构成要素:主权国家是国际社会的基本成员,是国际关系的主要参与者。主权国家由四个必须同时具备的要素构成,即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

(2)权利义务:基本权利是:独立权(即国家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内政和外交事务,而不受他国控制和干涉的权力)。平等权(即一切国家在国际法上的地位一律平等的权利。自卫权,即国家保卫自己生存和独立的权利)。管辖权(即国家对其领域内的一切人和物进行管辖的权利)。

基本义务:不侵犯别国内政、干涉他国内政、外交以及和平解决国家之间争端。

3.国际法的含义及其作用:

(1)含义:是调整国家之间关系的有约束力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的总称。简言之,国际法是调整国家关系的法律。

(2)作用:国际法对国家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对国家关系的正常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第一,确立辨明国际问题是非曲直的标准和法律依据;第二,规定国际社会的基本行为准则,减少国际纠纷;第三,在国际交往过程中建立各种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以便明确国际责任。

4.国际组织的含义、分类、作用:

(1)含义:是指若干国家或社会团体为特定目的,通过正式条约或协议建立的有一定规章制度的团体。

(2)分类:可分为政治性的、专业性的;世界性的、区域性的;政府间的和非政府间的等类型。(3)作用:在国际社会中发挥中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5.联合国:

①宗旨:维护国家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

②原则:国家主权平等,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禁止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

③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是全体会员国参加的审议机构,大会通过的决议对会员国产生广泛的政治影响。安理会是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的机构。对实质性问题实行大国一致的表决原则。

④联合国的作用:A在维护世界和平,缓和世界紧张局势和解决地区冲突方面发挥重要作用;B在协调国际关系、促进各国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二、时代主题

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

(1)和平与发展是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决定性影响的全球性问题。

(2)含义:和平问题是指维护世界和平、防止新的世界战争的问题。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是经济发展和其他全球性问题解决的前提。

发展问题是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发展问题。发展和繁荣是人类永恒的课题。今天,全球发展的最突出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即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3)战后世界和平是主流,但威胁和平的因素仍存在,世界并不太平。战后世界发展是主线,但整个世界的经济形势依然严峻。全球发展最突出的问题是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

(4)和平与发展的相互关系: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经济是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2.建立国际新秩序:

(1)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解决和平与发展问题的主要障碍。

(2)建立国际新秩序是解决和平与发展的有效途径。

(3)国际新秩序必须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

3.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

(1)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出现了多极化的趋势。苏联解体后,一个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开始形成。同时,国际形势总的趋势是由紧张趋向缓和,由对抗转为对话。当前,世界正形成若干个政治经济力量中心。

(2)多极化意义: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发展,有助于扼制美国搞单极世界由它来领导国际社会的图谋;同时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稳定、发展和国际关系的民主化。

4.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

(1)当代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综合国力含义及构成: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生存和发展所拥有的全部实力及国际影响力的合力。这其中包括主要由政治决策、动员和组织能力、反应能力构成的政治力,主要由国民生产总值、经济构成和经济发展前景构成的经济力,主要由军队的数量和质量、武器装备、战术技术等构成的国防力,主要由教育水平和受教育者的素质构成的文教力,主要由一个国家在国际上的地位、作用、影响和外交上的能力构成的外交力,主要由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地理位置、气候、资源等因素构成的资源力。其中,经济力和科技力已经成为决定性因素。)

(2)在当今世界,经济是基础,科技是龙头。世界各国都以发展经济和科技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努力增强自己的综合国力,力图在未来世界格局种占据有力地位。当前,大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增强国家实力,是我们的基本立足点。我们要着力于发展科学技术和提高国民素质,增强综合国力,力争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

三、我国的对外政策

1、外交政策的含义:是主权国家对外活动的目标及所采取的方式和手段。

2.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

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一国的外交政策。我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内容:

(1)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就是在国际事务种坚决捍卫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对一切国际问题都自主地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

(2)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①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是一个国家能否自立于世界的重要条件,也是国家安全有无保障的基本标志。在外交活动中,维护国家的独立和主权,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②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原则的核心和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五项原则的目标。五项原则是一个有机整体,成为国家间和平共处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

(4)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5)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在实行对外开放中,我们必须维护国家主权、民族独立和祖国的尊严,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抵御外国敌对势力对我国的分化和西化图谋。

4、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含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就是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2)关系: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原则的核心和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平共处的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五项原则的目标。五项原则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成为国家间和平共处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

(3)提出与发展: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政府在1953年首先提出的,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50年来,我国政府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合作关系,从而使我国在错综复杂的国际社会中确立了自己的地位,发挥了应有的作用。

5、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1)原因: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顺利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我国的对外开放,就是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通过国际交流与合作,吸收国外一切先进文明成果,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我国对外开放是面向全世界的,又是全方位的,在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各个领域,有分析、有鉴别地吸收国外一切有利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建设的经验和技术等。

(2)如何正确对外开放:在实行对外开放过程中,A我们必须维护国家的主权、民族独立和祖国的尊严,抵御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分化的图谋;B必坚持社会主义方向,警惕和抵制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的侵蚀,抵御国外敌对势力对我国实行西化的图谋。

高三政治专题复习知识点总结就分享到这里了,希望大家继续关注查字典政治网!

【高三政治专题复习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中政治哲学原理知识点总结归纳

2015年高考政治复习重点及策略

2015中考政治知识点整理:十五个基础

高中思想政治课学习方法探讨

高考政治辨析题的几种类型及解法

高一思想政治第一学期知识点总结

2015年高考政治主观题考高分方法

中考政治重点:初二政治知识点归纳

高中政治学习知识体系的把握

2014七年级政治上册复习资料

最新政治学习园地文章
热门政治学习园地文章
精品推广
知识总结推荐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