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 查字典政治网 > 学习园地 > 知识总结 > [人教版]高二政治下册社会意识与价值观常考知识点

[人教版]高二政治下册社会意识与价值观常考知识点
来源查字典政治网| 2017-11-07 发表| 学习园地分类:知识总结

学习园地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尽快地掌握科学知识,迅速提高学习能力,接下来为大家提供了社会意识与价值观常考知识点,希望大家能谨记呦!!

【社会意识与价值观知识点】

一、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本框题的根本内容是论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首先,说明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基本含义及其包括的内容。然后,着重阐明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基本含义

首先以张家港市发展的事例表明,社会生活既有物质方面的内容,又有精神方面的内容。从而说明人们既需要物质生活又需要精神生活,高尚的精神生活能促进社会的发展。这一事例蕴含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的含义及内容: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其内容有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但主要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地理环境是一个社会所处的自然条件的总和。人口因素构成社会的个人的总和,包括人的数量、质量、构成、分布等因素及其变化发展状况。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指一个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2)社会意识的含义及内容: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其内容包括政治法律思想、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科学以及风俗习惯等。其中,政治思想是人们关于政治制度、政治生活、国家、阶级或社会集团及其相互关系的观点、理论的总和。法律思想是关于法的关系、规范和设施的观点、理论的总和。艺术是通过塑造具体的形象来反映生活的意识形态。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

2.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关系

这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另一方面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首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又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理解这一观点应从以下两个角度把握:

①从整个社会的总体上看,虽然各种形式的社会意识不相同,但作为社会意识都有共同点:社会意识的内容根源于社会存在,都是在一定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和形成的,都是社会存在的反映,都以社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运动过程为基本源泉。有什么样的社会存在,就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其相适应,并为其服务。

②从社会中的单个人或集团来看,一个人所具有的社会意识是什么样的,是由其所处的社会存在具体状况所决定的。不同阶级的社会意识,是不同阶级的社会地位所决定的,是该阶级对自身所处的特殊经济地位和利益的反映。

第二,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理解这一观点应从以下两个角度来把握:

①从社会意识的总体来看,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人们的社会意识会发生或早或迟、或快或慢、或大或小的变化。由于社会内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存在总是处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社会意识也必然要相应地发生变化和发展。

②从某一观念的产生、发展和消失来看,也只能由社会存在实际变化的状况来解决。如,人们在20世纪60—70年代时,在旧观念上认为能进“国营企业”是理想的,能拿到“铁饭碗”,甚至人们在择偶时,都特别想选择“全民所有制”的人。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产生的平均主义、“等、靠、要”的意识,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建立和完善,人们的上述意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国营企业”“铁饭碗”的观念逐步消失。随之而来的竞争意识、开拓创新意识、效率意识、公平信用意识大大增强了。可见,一种新的社会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归根到底是由新的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生和变化决定的。社会存在是变化的,决定了社会意识必然是变化的。

注意:要划清一个理论界限——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界限。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界限。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观点。一些历史唯心主义者认为,社会的变化是由人的思想动机所决定的,而所谓人的思想动机又是少数人(如杰出人物)的思想动机。这是主观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的表现。另一些历史唯心主义者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神”或者“绝对精神”所决定的。这是客观唯心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的表现。它们的共同点都是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完全颠倒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语录]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马克思

这段语录的中心思想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看起来并不难懂,但在人类思想史上则具有划时代的意义。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的唯物主义者,他们在社会历史观方面从总体上来说都没有真正坚持唯物主义,没有正确回答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更不要说唯心主义者了。唯心史观在人类思想史上长期处于统治地位。马克思主义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其次,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这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另一方面,是重点问题。我们理解这一问题要把握以下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指出两种性质不同的社会意识所起的反作用是不同的:先进的、革命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落后的、反动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如,现阶段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正确的、科学的意识,就促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相反,“一大二公”则是错误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就阻碍了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层次专门讲科学的社会意识的作用,即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为什么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产生巨大的作用呢?这是因为:一是它正确反映了事物的属性和变化发展规律;二是能对事物的发展趋势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和预测;三是它能使人们采取正确的措施,推动事物的发展。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巨大的促进作用表现为两种情形:一是在形势好时能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存在的问题,及时加以解决,进一步发展大好形势;二是在面临困难时,能看到成绩,看到光明,看到战胜困难的有利因素,信心百倍地去推动形势或条件向好的方面转化。

[语录]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毛泽东

这段语录全面指出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基本内容,但着重强调的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尤其是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的作用。毛泽东这段话还告诉我们,思想本身无论多么正确,它也不会自动地反作用于物质世界,而要通过人对它的理解和掌握,通过人的实践活动,才能实现其作用。

小结: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注意:我们懂得了唯物史观的上述观点,对于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本框题的根本内容是阐释价值观的含义和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包括三层意思:一是价值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二是论述价值观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三是价值观对人们的认识、实践活动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

1.价值和价值观的基本含义

(1)价值的含义

这是个教学难点。

哲学上所说的价值是指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

理解价值这一概念要注意:

①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事物的价值的关系

日常生活中,粮食、水果等具有满足人们营养需要的属性;衣物、房屋等具有满足人们穿、住需要的属性;书籍、艺术等具有满足人们精神需要的属性。可见,事物各有自己的价值。而这些具体的价值又可以概括为几个领域,即经济价值、道德价值、审美价值等。这是具体事物、具体领域的价值。而哲学世界观领域的价值,是在具体价值的基础上概括抽象出来的,它比具体领域的事物的价值更广泛、更抽象。这些具体领域的事物之所以有价值,是因为这些领域的事物的属性能够满足人们的需要。这一点是共同点。所以哲学上的价值就应是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哲学上的价值与具体领域的价值是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②“价值是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这里的“事物”,即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如衣服、房子等物质产品能够满足人们衣、住等物质方面的需要。音乐、电影、图书等精神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它们具有各自的属性。它们对人的积极意义,就是哲学上的价值。

注意:第一,当教材指出“价值是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之后,又说“这里所说的‘事物’,既包括物质现象,也包括精神现象”,但在以后各段的叙述中又常常使用“客观事物”一词。这并不是说精神现象是物质现象,而是表明一种精神现象的属性能满足人的需要,它具有客观性,不是由人任意规定的。这就如同说“真理具有客观性”,把真理也叫“客观真理”一样。

第二,要注意同经济学中的价值概念加以区分。经济学的价值仅是商品的基本属性,是指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交换的依据。而哲学上所说的价值是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可见,哲学上的价值比商品的价值更广泛、更抽象。商品的价值只是其中的具体领域的价值。

(2)价值观的含义

这既是教学的重点,又是教学的难点。

价值是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但某一事物是否对人有价值呢?如果有,其价值是大还是小呢?人们将会根据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它们,利用它们,并在自己的思想意识中形成了判断它们有无价值或价值大小的观念。在此基础上逐步形成了我们所说的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如何断定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及其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

2.价值观是一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价值观是人们判定客观事物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根本观点和评价标准,是一种评价,属于社会意识范畴。价值观既然是一种社会意识,它就具有社会意识的共性,它的形成和变化发展归根到底应由社会存在的状况来说明,是社会存在的反映。我们要从两个密不可分的层次来说明这个问题。

(1)价值观是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的

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在—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的。例如,“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教育”是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它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当今社会的竞争主要是以经济和科技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要发展经济和科技,就要大力开发人才资源,加快发展教育事业。人才是最宝贵的资源,当今和未来的国际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教育包括培养人才的基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所以形成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重视教育”的价值观。

(2) 价值观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一种价值观一经形成,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例如,在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人是自然的奴隶。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类逐渐成为自然的征服者、主宰者。特别是工业社会以来,人类大规模地开发乃至掠夺自然资源,只注意到经济价值而忽视自然的生态价值。这种片面的价值观导致了对大自然的严重破坏,最终遭到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进入20世纪以来,全球环境不断恶化,多种自然灾害不断发生。在沉重的教训面前,人们开始反思自己的所作所为,认识到人与自然之间应是和谐发展的。于是一种“天人合一”的人与自然协同进化的科学生态价值观就应运而生,并且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将这种观念应用于自己的日常生活当中,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上。为了人类美好的未来,我们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可见,人们的价值观是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的。

注意:价值观是在一定的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一种新的价值观的形成意味着价值观的变化。

价值观人人都有,但是对于同一事物的评论,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价值观是多种多样的。

(3)价值观的多样性

价值观的多样性是指不同的人对待同一事物往往具有不同的价值观。从社会历史的发展来说,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有不同的价值观。如原始社会,人们的价值观应是以吃为主的物质方面的需求。而今天的人们不仅追求物质需要,还要有丰富的精神需要。同一时期的人们面对同一事物,对其有无价值和价值大小的评价,也会不同。比如,同样是“大学生舍身救老农”,有的人认为是不值得的。因为,大学生对社会的贡献会比老农大。有的人认为是值得的,因为,不能只看一个人的物质方面的贡献,还要看他在精神方面的贡献。这种见义勇为的精神会激励千千万万的人们努力工作,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在阶级社会,不同阶级有着不同的价值观。剥削阶级是满足个人私利,以金钱多寡为评价标准,而被剥削阶级则是反剥削和压迫。可见不同阶级的价值观是不同的,价值观是多种多样、变化发展的。

人们想问题、做事情都要在一定的思想意识指导下进行,而在指导人们行为活动中,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世界观、价值观。人们的价值观不同,追求的具体目标、对待客观事物的态度和评价必然不同,行为的动力和效果也不一样。可见,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的认识、实践活动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

3.不同的价值观对人们的认识、实践活动有着不同的导向作用

(1)价值观具有的“导向作用”就是指人们在一定的价值观的指导下,确定自己的具体认识活动和改造活动应该指向的对象。价值观不同,人们的努力方向、方式和结果也就不同。如,一个人如果认为遵守法纪是有价值的,那么在这一观念指导下,他会严守法纪,为社会安定做出自己的努力。如果一个人认为法纪约束人,遵不遵守无关紧要,那么他就不会严守法纪,也就不会为社会安定做贡献。

(2)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人们的价值观一经形成,便指导着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在活动中,人们首先要判断它有没有价值,没有价值的事,人们是不会去做的。例如栽树,当人们认为没有价值时,就不会去栽树。当人们认为栽树非常必要,可以防沙固土,美化环境,净化空气时,就会去栽树。在这里,认识什么就改造什么或不认识什么也就不改造什么,就是价值观所起的导向作用。

[想一想]用价值观的导向作用说明我们为什么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经济增长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即要少投入多产出,提高经济效益。之所以提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是因为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过去,我们发展经济只有产出,不看投入。往往靠多上项目,以增加原材料消耗、浪费资源为代价。虽然利润、产量增加了,但经济效益却不高。随着人们对资源重要性认识的提高,对市场竞争认识的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人们懂得,要在大潮中站稳脚跟,处于不败之地,必须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即少投入多产出。在这种价值观的指导下,提出了经济增长方式要转变的要求。

第二,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同样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人们选择什么样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等,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的指导下进行的。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就意味着他认为选择这样的道路是“值”得的,有积极的意义。他会努力将自己的价值观转化为现实。由于价值观不同,人们努力的方向、行为的态度、方式和结果也就不同。

例如,如何对待生与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生死价值观。贪生怕死是一切剥削阶级和极端自私的人的共同特征。而那些为了国家民族的利益和社会进步而将个人生死置之度外的志士仁人和革命先烈,却能使自己短暂的人生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语录]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

——毛泽东

这段语录选自毛泽东《为人民服务》一文,它非常鲜明地指出了正确的生死价值观。一方面,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应该珍惜生命,并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中去,做到生得有意义;另一方面,人民的利益、社会的进步与个人的生命相比更为重要,为了人民的利益和社会进步,应该勇于牺牲,视死如归,做到死得有价值。如黄继光、雷锋、孔繁森、李向群等革命烈士都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而那些投靠日本军国主义的汉奸的死,却比鸿毛还轻,现阶段,那些违犯党纪国法而被押赴刑场的人,也是如此。可见,树立正确的生死观,有助于进行正确的人生选择,正确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各种重大的问题。

注意:价值观对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以及人生道路的选择是有普遍的显著的导向作用。青年学生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发挥其导向作用。

三、坚持正确的价值观

本框题的根本内容是论述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观以及它在我国现阶段的表现。教材是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说明。

1.正确的价值观的含义

凡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如“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两种不同的价值观。前者以分数评价学生,学校片面强调升学率,忽略学生的“德、智、体、劳”全面发展。这既不符合教育规律,又不符合人民的利益。素质教育则着眼于全体学生,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可见,“应试教育”违背教育规律,不利于人才的培养,是一种错误的价值观。而素质教育则符合教育规律,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正确的价值观。因此说,凡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符合人类利益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

2.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原因

价值观是对事物、对人是否有积极意义的评价标准。那么,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首先就应当使认识符合客观事物本身的实际。也就是说,正确的价值观是对事物的属性、规律和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科学认识。因为事物的属性和规律是客观的,人们的认识只有符合了它,才能进一步断定这些属性和规律是否对人有积极意义,或者在什么条件下对人有积极意义。可见,认识符合客观事物的属性、规律,是形成正确价值观的基础和前提。同时,还应明确,符合事物的属性与规律不仅指符合某一类事物的属性和规律,还指在更大范围内符合事物的属性和规律。如,氟利昂制冷是符合了事物的属性,对人也有“价值”,但整个生态环境的属性与变化发展规律却不允许使用氟利昂制冷。单纯从制冷来看,它有积极意义;而相对于整个生态环境来说,它又是“有害的”。可见,要理解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必须坚持既唯物又辩证的认识方法。

[想一想]当我们要对事物做出评价时,为什么首先要对事物自身的属性和变化发展规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

这是因为:事物的属性和规律是客观的,我们的认识只有符合了它,才能进一步判定这些属性和规律是否对人有积极意义,或者在什么条件下对人有积极意义。可见,只有对事物自身的属性和变化发展规律有一个正确的科学的认识,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相反,如果离开了事物的属性,特别是它的规律性,从人的主观愿望去评价事物的价值,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如,曾有人设计过永动机,期望机器一经开动,不需要再增加任何能量就能永不停息地运转下去。这对于人类来说是有价值的,但是由于它违背了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因而是永远不能实现的。所以,我们对事物做出评价时,只有首先对事物自身的属性和变化发展规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才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注意: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受客观规律支配的,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辩证发展过程。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价值选择。做什么样的选择,当然要有个客观标准,那就是社会发展的规律和一个国家所处的具体社会历史条件密切相关。中国共产党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在当时国内国际历史条件下,按照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要求进行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是党领导中国人民作出的正确的价值选择。现在,我们按照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的方针、路线和政策,也是正确的价值选择。

3.正确的价值观要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这既是重点问题又是难点问题。

事物的属性与规律本身无所谓好与坏,它只有在与人的需求发生关系时才显示出是否具有价值。价值的形成离不开人的需求。价值就是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评价事物的价值当然不可能离开对需求的认识。那么,怎样来确定人的需求呢?这就必须对人的需求有一个评价标准。可见,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就必须对人的利益要求有一个正确认识。

要正确认识人的利益需求需把握以下三点。

一是“最高标准”。当研究人的需求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人的需求是千差万别的。有多少人,就会有多少个具体的需求。有多少个不同的群体,就会有多少个不同的利益需求。面对同一个事物进行评价,这个人说它有积极意义,那个人就说它没有积极意义。在这种情况下,各说各有理是不行的。惟一的办法是,大家都撇开一己的利益,找出最高的共同利益作为判断事物是否有积极意义的标准。这个标准就是“最高标准”,即人类的根本利益。至于一个人或一个集团的利益,恰恰与人类的根本利益相一致,那并不意味着是以个人利益或集团利益为最高标准的。例如,无产阶级认为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这种使命感也是一种价值观,它就是以人类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同时也是无产阶级的利益需求。

二是“现阶段衡量我国人民价值观正确与否的重要标准”。中国人谈论哲学问题,不应离开中国的实际,而要着眼于中国的实际。我国的基本国情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切都要从这个实际出发。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将引导我国人民胜利渡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向更高的目标前进。这条基本路线不仅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符合我国各族人民的利益,也是人类的根本利益在我国现阶段的体现。所以,以基本路线的要求为准则,就是一个正确的价值导向,就能引导我国人民正确地进行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三是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三个有利于”是指: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判断我国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的标准。在党的基本路线指导下,一个人的工作、一个单位的工作、一个部门的工作,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符合了“三个有利于”的就是有价值的,越是符合其价值就越大。

注意:在我国,坚持以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和人类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与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和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具体标准,是完全一致的。正确的价值观是两项标准的统一,缺少任何一项都不可能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的需求只有建立在对事物属性与规律的准确把握上,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离开对人的需求的正确把握,不以人类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就不能形成统一的、正确的价值观。

[语录]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毛泽东

毛泽东的这段话表明,共产党想什么、说什么、做什么,是有其价值导向的,是在一定的价值观的指导下去想去说去做的,这一价值观的核心就是“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

[试一试]对某一社会现象的价值做出评价,并讨论其中什么是正确的价值评价标准。

广州军区某部上等兵李向群,是改革开放的同龄人,在家庭拥有百万资产的情况下,毅然参军报国,立志献身国防事业。训练场上,他获得20个课目中的17个优秀,被评为全团训练尖子;关键时刻,他挺身而出,曾从水火之中救出5名老人和儿童;抗洪前线,带病顽固拼搏,先后四次病倒在大堤上……在长江流域的抗洪抢险中献出了年仅20岁的年轻生命。李向群不贪图安逸的生活,毅然从戎报效祖国,这既符合事物的属性、规律,又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由于李向群对做什么有价值、做什么没有价值在思想上有一个正确的价值标准,因而具有十分坚定的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怀。有了正确的价值观,其价值选择也就是成功的。

总之,一个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既要合乎事物的属性、规律,又要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我们青年学生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评价标准,树立与时代要求相适应的正确价值观,以便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为社会多做贡献。

【同步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社会现象中属于社会存在的是 ( )

①人们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资源环境 ②人口数量和素质 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④自然科学 ⑤法律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⑤ D.③④⑤

2.随着社会进一步开放,新鲜词语层出不穷。这表明 ( )

A.社会存在的性质决定社会意识的性质

B.社会意识的变化决定社会存在的变化

C.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社会存在归根到底源于社会意识

3.我们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必须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强大的精神支柱,最根本的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这是因为 ( )

A.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B.思想文化对现代化建设具有决定作用

C.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D.有理论指导,就能成为“四有”公民

4.哲学领域的价值是指 ( )

A.凝结在商品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B.衣服、粮食、房子、车辆等物质产品能够满足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的需要

C.电影、音乐、图书等精神产品能够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需要

D.人的需要与事物属性之间的特定关系,即事物对人的积极意义

5.电视剧《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播出后,引起青年学生的讨论。甲说:“保尔永远是青年人的榜样,因为他的精神是不朽的。”乙说:“比尔·盖茨才是当代青年人的榜样,因为他给社会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对于上述议论,你认为正确的是( )

A.甲正确,乙错误

B.乙确,甲错误

C.甲、乙都正确,从不同方面反映出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D.甲、乙都错误,都有片面性

6.《中国青年报》报道,河北邢台市某私营企业家在市场竞争中苦心经营,成为巨富后仍然艰苦朴素,但却投资20万元建立了一所专门收养被父母遗弃的孤贫儿童学校——东方希望儿童村。他说:“钱对我不重要,但对这些孩子太重要了。”这主要说明正确的价值观 ( )

A.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B.对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具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C.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

D.是符合人类根本利益的

7.“西部开发要实现资源开发和生态保护良性循环。”这一论断体现以下哲理( )

A.既要重视资源开发,又要保护环境

B.国家要积极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

C.强调要坚持正确的生态价值观

D.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8.“要在全社会弘扬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方法,反对愚昧迷信。”之所以要“反对愚昧迷信”是因为 ( )

A.科学和愚昧迷信是对立统一的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方法是搞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

D.愚昧迷信是阻碍社会发展的错误的社会意识

9.“一种观念的产生、发展和消失,不能由它自身来解释,而只能由社会存在的状况及其变化发展来说明。”这句话 ( )

A.说明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B.说明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歪曲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D.夸大了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

10.由于使用含有PPA的药品会引起过敏、心律失常、高血压、急性肾衰竭等症状的可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下发通知要求停止使用所有含PPA的药品制剂。这一材料说明 ( )

A.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国家坚持了符合规律和人民根本利益的价值观

C.人民的价值观有正确与错误之分

D.违背了客观规律必须遭到规律的惩罚

11.人们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都是在一定的思想意识指导下进行的。而在指导人们的行为活动中,最根本的指导思想就是 ( )

A.世界观、价值观

B.物质和意识的关系

C.本质和规律

D.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12.从人的需求方面来说,判断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最高标准就是( )

A.是否满足人们的需要

B.是否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C.价值观是否正确

D.人生道路如何选择

二、不定项选择题

1.“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大力协同、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在发展我国的国防事业,振奋民族精神,增强综合国力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表明( )

A.巨大的能动作用是人类精神的根本方面

B.伟大精神是推动事物发展的重要动力

C.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可以直接增强经济实力

D.先进的、科学的、革命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2.2003年1月,北京市场上有的地方1斤鸡蛋售价1.8元,1斤西红柿售价2元,人们担心引发新的“宰鸡热”。同时上海人却对此现象感兴趣,他们认为吃鸡蛋,不但营养丰富,食用方便,而且价格便宜。于是荷包蛋、酱油蛋,以鸡蛋为原料的糕点、食品日渐增多。这一事实说明 (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C.社会意识的性质决定社会存在的性质

D.对同一现象,不同的群体其意识是有差别的

3.马克思指出:“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无动于衷;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这段话说明 ( )

A.不同的人评价同一事物的标准是不同的,因而价值观不同

B.一个人的社会意识状况是由他所处的社会存在的具体条件决定的

C.穷人和商人缺乏对美的主观感受

D.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是由人的主观决定的

4.江泽民同志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而实际生活总是处在不停的变动中,这种变动的剧烈和深刻,近一百年来达到了前人难以想像的程度。因此,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这一论断说明 ( )

A.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B.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作用

C.社会存在的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

D.人们的认识总是在不断深化和向前推移的

5.中国环保事业的开拓者曲格平,20世纪80年代初,以“环境恶化到底给我国带来多大的经济损失”为研究课题,得出:环保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开拓出中国环保事业的新天地。他还荣获第8届“蓝色星球奖”,成为第一个摘取这个国际环保大奖的中国人。湛江特大走私、受贿案犯李深、曹秀康等人财迷心窍,追求腐朽的生活方式,最终受到了法律的严惩。上述事例说明 ( )

A.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B.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实际上都是在一定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

C.价值观不同,人们努力的方向、行为的态度、方式和结果也不同

D.我们做事情首先要树立价值观

6.据报道,人们在充分利用森林的经济价值时,却忽视了它的生态价值,过度砍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后果。这种片面的急功近利的价值观,不仅直接破坏了生态平衡,而且影响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这一材料说明 ( )

A.价值观对于人们的实践活动有导向作用

B.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C.的主观能动性发挥必须建立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

D.价值观在一定社会存在的基础上产生、发展和消亡

7.为了维护中西部地区的生态平衡,保护生态环境,在国家领导下中西部地区开展了退耕还林还草工作;为了保护海洋资源,近几年来,我国在东海、南海、北海相继实行了“休渔”政策。上述材料中所采取的措施是 ( )

A.科学生态价值观的体现

B.现阶段必须采取的权宜之计

C.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人类的根本利益的

D.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

8.人们进行什么样的人生选择,走什么样的人生道路,实际上都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导下进行的。这说明 ( )

A.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导向作用

B.价值观对人生选择、人生道路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C.价值观有正确与错误、积极与消极之分

D.我们要树立和坚持正确的价值观,发挥正确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9.“现代化建设要把控制人口、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重要位置,使人口增长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使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良性循环。”这个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现了 ( )

A.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

B.正确的价值观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C.正确的价值观是符合客观事物发展规律和人类根本利益的

D.发挥主观能动性受到人的主观因素的制约

10.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

A.社会意识的反作用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B.社会意识的反作用就是指有时可以决定社会存在

C.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D.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

三、简答题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3年6月30日在出席香港特区政府表彰医护及各界成功克服“非典”聚会发表的讲话中指出,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形成的凝聚力,定将推动民族的团结和进步;一个民族在灾难中能够学到比平时多得多的东西;一个民族在灾难中失去的,必将在民族的进步中获得补偿。

上述材料中包含哪些哲学道理?

四、辨析题

党的基本路线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三个有利于”标准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坚持了两者,就是坚持了正确的价值观。

五、论述题

材料一:改革开放以来,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循守旧的意识,闭关自守的意识,平均主义“大锅饭”的意识,不尊重知识和人才的意识等,已经受到很大冲击。与此同时,人们的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法制意识和开拓进取精神大大加强了。而这些意识的增强又鼓舞、激励着人民奋发向上,知难而进,去夺取学习和事业的成功。

材料二: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人们开阔眼界、活跃思想、增长才干、开拓创新。同时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市场经济活动中出现和存在的东西,并不都是积极的、健康的、合理的。对于错误的、丑恶的东西,必须给以抵制、批评和纠正,不能漠然视之,更不能任其泛滥,让它们去腐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

(1)上述两则材料共同包含着什么历史唯物主义道理?

(2)这个道理在上述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A 4.D 5.C 6.B 7.C 8.D 9.B 10.B

11.A 12.B

二、不定项选择题

1.BD 2.ABD 3.AB 4.ACD 5.ABC

6.ABC 7.AC 8.BD 9.ABC 10.ACD

三、简答题

(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2)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3)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四、辨析题

(1)正确的价值观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

(2)党的基本路线既反映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规律,又集中体现了我国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坚持正确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但认为党的基本路线只符合事物客观规律是片面的。

(3)“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是判断我国改革开放和各项工作的标准。可见“三个有利于”标准,既符合事物发展的规律,又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坚持“三个有利于”标准,也是坚持正确的价值观的具体体现,但认为“三个有利于”标准只符合人类的根本利益是不全面的。

五、论述题

(1)两则材料共同包含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落后的、不科学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阻碍作用。①改革开放的实践,市场经济的存在,冲击了旧的意识,培养了新的意识,这正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表现。“市场活动中出现和存在的东西,并不都是积极的、健康的、合理的”,也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表现。②“自主意识、竞争意识、效率意识”等正确意识,“鼓舞、激励着人民奋发向上、知难而进,去夺取学习和事业上的成功”;而那些错误的、丑恶的东西,“腐蚀人们的思想和灵魂”,进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起着严重的阻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的表现。

想要更好的学习首先要做的就是理解运用课本中的知识,因此为同学们整理了社会意识与价值观常考知识点,希望大家可以更快更好的提高成绩.

【[人教版]高二政治下册社会意识与价值观常考知识点】相关文章:

八年级上册人教版知识点总结

高一思想政治第一学期知识点总结

如何突破高考政治主观题两大题型

2015备战高考政治主干知识必背之政治生活

高考政治应试技巧:课本知识熟却不会做题怎么办?

高考政治科学发展观的主旨知识点

七年级上册政治复习知识点

高考政治复习微观知识整合探索

高考政治知识点:主要原理及其应用

鲁教版八年级思品全册知识点

最新政治学习园地文章
热门政治学习园地文章
精品推广
知识总结推荐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