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政治网 > 政治教学 > 教学论文 > 学校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功能的渗透
“教书育人”,一句常挂在嘴边的词,却让所有人都了解了教育的功能,即“教给学生知识,教学生如何做人”。可见,两者齐全,才称得上是“教育”。要让学校道德教育工作取的实质行成效,不能迷信刚性的制度化,还应结合柔性的日常生活,发挥学校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功能,只有“刚柔并济”的整体性教育,才是完善的德育。
一、学校生活的日常性及其人格孕育作用
(一)日常性:儿童天性的裸露。在学校生活中,儿童本性的显露使得学校生活有了日常的色彩,这一过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就像动物在一定范围内留下自己的气味使之成为“自己的”一样,儿童在相对刚性的学校制度生活中留下一些日常的色彩和气息,使学校生活有了一些“属己”的成分,进而获得一点安全感和文化的适应感。其次,在日常性的学校中显露的本性互相作用、互相影响。各种品行的儿童无遮蔽的相互作用,通过暗示和接受暗示、非反思性行为等机制,道德教育与道德学习悄然发生。第三,在日常性的学校生活中儿童将自己的“本质”对象化、外在化,但这一过程不会是单向的,对象化的同时也有“内在化”,外在的环境和人必然会与外在化的“本质”互动,进而丰富、发展这一“本质”。
(二)日常性和教育的无痕性。正是因为学校生活的日常性在一定程度上是儿童天性的自然显露,并以道德作为调节彼此之间关系的指导因素,所以学校生活所具有的日常性对人格的孕育具有无痕性。无痕性与低逆反心理、低抗拒和有效性相联系。日常性所附带的教育性是“无意为之”的,是按理所当然的生活要求所获得的效果,是对受教育的一方不构成额外的精神和心理负担的,受教育者也是在不知不觉中吸收教育滋养的,不会产生逆反心理和抗拒行为。这是一种无意识的影响,与有意识的影响相比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
二、学校日常生活道德教育功能发挥的障碍
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都在无节制地使制度无限膨胀,试图把触角伸到每一个角落。如前所述,无论是从应该还是使然的角度,制度都是有边界的,这一点是再“霸王”的制度也无法突破的极限。但在学校实际生活中,制度已经无所不用其极,已经极大的压缩了日常性的生活空间。比如,课间是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但学校制度已经不满足于课间时间的隐形存在,而是将课间时间据为己有。可怜的课间十分钟被学校做眼保健操和广播体操的规定吞噬了大半。不是被学生戏称为“眼保气”的眼保健操本身招人讨厌,而是其占用了本应该属于学生的自由活动时间。在这段时间里学生本可以自己由着性子游戏玩耍。成年人出于儿童健康所考虑制定的眼保健操的制度,在学生心里还不如厕所里的臭气受欢迎!
(一)有所不为。学校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自觉的活动,强调在各个方面的主动作为,这正是学校教育的独特作用之所在。学校日常生活或具有日常性活动道德教育的发挥,在很大程度上应是学校主动的教育活动,不该管的事情,应该是学校自觉的教育活动“所不为”的方面。
学校教育“所不为”的方面很多,包括:
1.个人交往。个体孩子在学校会自然交往,与一些孩子比较亲密,与另一些孩子相对疏远,这些都是正常现象,学校教育最好不要横加干涉。
2.自由支配时间。现今的学校教育将孩子的时间切割成不同的块,分给不同的学科,再加上不同的补习活动,属于孩子自己的时间越来越少,就是本该属于孩子自由支配的课间和家庭时间,也被学校教育过多的侵占了。这种侵占导致了孩子的生活“空壳化”,导致孩子生活中日常性的流失,导致孩子与日常性相关的个性发展的障碍与缺陷。
3.日常生活的规范。孩子的日常生活有自己的自然规范和伦理行为模式,学校教育对此应该保持尊重态度,不能用自己所倡导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来规范、宰割孩子的日常生活。
(二)有所为。对儿童日常性的生活总体上应顺其自然,但也不排斥适度干预。这种干预应该用在问题和危机出现的时候。比如,儿童在日常交往受大众传媒和成人世界的影响,可能会给同伴取带有各种各样带有羞辱性的外号,这种外号对一些儿童的伤害有时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这时候,干预是必不可少的。
(三)对日常形式的借用。日常生活和具有日常生活性的生活在道德教育方面有其独特的作用,其不漏痕迹性和效果的扎根性是任何有意为之的活动所不具备的。学校教育可以吸取这些特点,通过借用日常生活的形式来实施自己有目的的教育。学校教育的很多活动可以采取孩子所喜欢的方式,来进行借助儿童天性乐意为之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方式来影响儿童,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和影响。有时,一个游戏比一箩筐的语言教育和苦口婆心的规劝更有效。比如,对班级的归属感教育,也许一个班级布置设计比赛,就可以比得过班主任多次的长篇大论。游戏是孩子自己的方式,学校教育的很多任务,如果能用游戏的方式来处理,使孩子没有疏离感和抗拒感,自然,教育效果就会好得多。
总之,笔者认为要使得学校道德教育最大限度的发挥其作用,不能光靠刚性的制度化,还应结合柔性的日常生活。
【学校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功能的渗透】相关文章:
★ 生活需要友情
与“学校日常生活的道德教育功能的渗透”相关文章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