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 查字典政治网 > 政治教学 > 教学论文 > 与时俱进,凸显德育时代性

与时俱进,凸显德育时代性
来源查字典政治网| 2016-06-07 发表| 政治教学分类: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

百年大计人才为本,人才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又以德育为先。德育是学校的根本性教育,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途径,在党的教育事业中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俗话说,成人先成才,育才先育德。德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正是由于德育的特殊功能与地位,决定了我们无论在何时都不能放松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与此同时,我们的德育工作也应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不断的体现其时代性与提升其实效性。

一、与时俱进,凸显德育的时代性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德育的内容也应与时俱进,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在现在的历史时期,我们的德育工作必须重点突出以下三个方面:

(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激励人民为国家、民族振兴而英勇奋斗的强大思想动力。毛泽东同志曾说过“人要有一点精神”。在中国历史上有像《易传》里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样的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精神。也有现代人的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人造飞船精神、抗击非典精神和女排精神等。

弘扬和培育这些民族精神是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工程。它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是中华民族精神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的必然要求,它关系到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

胡锦涛总书记曾特别指出:要帮助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充分认识我们民族的历史和传统,深入了解近代以来我们民族的深重灾难和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的英勇斗争,深刻理解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性进步和光明前途,不断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不断发展,造成了各国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在这种碰撞中如何维护本民族的文化已成为目前极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青少年学生正处于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很强。加强对他们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教育。可增强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有利于将中华民族精神熔铸与他们的精神品格之中,从而增强对本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更好的抵御西方文化的侵略。这对于促进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宣传和开展诚信教育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得到了迅速的发展,社会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大好局面,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社会的许多领域仍然存在许多违约、欺诈等失信现象。譬如震惊全国的安徽阜阳奶粉事件,山西假酒案,南京冠生园陈馅月饼,……。

失信事件不胜枚举,这些不良现象严重侵蚀着校园,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特别是近年来学生的说谎、抄袭作业、考试作弊等现象时有发生,在寻找原因时我们往往考虑外在的影响,忽视了问题的根源——没有抓好学生的诚信教育。

尤其在当前,诚信更显得尤为重要。从小的方面讲,诚信是道德的底线,是人最起码的道德准则,是立身之本,做人之道。人若无信,那么其行为也必放纵。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如果他们的道德基石不牢固,那么我们教育所生产的产品,不是“废品”就是“危险品”。综观近年来青少年犯罪率持续升高的现状,我们必须反思我们学校的德育工作,必须将“诚信教育”放到一个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使我们的素质教育真正名副其实。

(三)培养和树立法律意识

依法治国和依德治国相结合是我党提出的基本治国方略,这一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全体公民法律素质的提高和法治观念的增强。中学生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法律素质直接关系到社会未来的发展状况。

法制教育和德育是密不可分的,法制教育是构成德育体系的目标和内容之一,是进行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的前提。目前的中学生法律意识淡薄,突出表现在,当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不能及时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结果导致了不应有的身心伤害。此外中学生的法律修养也较差,校园内仍然存在诸如作弊、偷窃、打架等现象。青少年犯罪已成为危害家庭、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严重干扰了德育工作的正常开展。

基于以上状况,作为学校、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各种条件、方法培养学生用法的实践能力。进行法制教育不是照本宣科,识记法律条文而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法律素养,鼓励他们学法、懂法、守法和用法,学会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二、务实求真,提升德育实效性

德育的实效性是判断德育教育成败的最重要标准。如果学生不能将德育标准内化为内心的道德准则,那么即使我们投入再多的人力、物力也是白费。因此笔者认为,如何快速提升德育的实效性,应成为目前德育研究的最重要课题。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尤其注重两点: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身教功能

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从;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育人既需言传,亦需身教。要身教则必须提高教师的自身修养和各方面的素质。

教育是一项宏伟的育人工程,要教育出具有较高素质的学生,除领导重视外,还必须有高素质的教师。邓小平同志指出:“一个学校能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人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关键在教师。”

“教师无小节,处处皆楷模”,优良的师德、师风是德育教育的重要思想动力和精神动力。教师的思想素质、人格品质、价值取向直接影响到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指出:“老师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不仅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各个方面都要为人师表。”

教师要提高素质,特别是德育素质,就应必须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应该用“三个代表”来武装自己的头脑;热爱本职工作,关心、爱护、信任、尊重每一个学生,做到既教书,又育人;不断创新,增强自身的创新本领,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遵纪守法,于工作、学习、生活各方面起表率作用。

教师在“润物细无声”的身教中,将外在的教育行为内化为学生内在的情感认知,从而使学生提高道德判断标准,产生自觉的道德行为,使德育真正成为“内需”。

(二)加强班主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利用专职的心理教师来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固然不错,但是这不能起到广泛的教育疏导作用。所以现代教育的新理念是“教师应当是心理医生”,现代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仅是人类文化的传递者,也应当是学生心理的塑造者,是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者。”

从目前的学校教育现状看,要求每个教师充当心理医生有点不现实,但是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有这种超前意识。尤其是班主任更应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心理医生”,这是由班主任所处的地位和自身功能所决定的。作为班主任能否以科学的方法把握学生的心理,因势利导的促进各种类型学生的健康成长,将对德育工作的成败起决定性作用。

从目前的中学生心理调查看,约有35%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心理问题就如同一枚定时炸弹,时机未到,风平浪静;一旦爆发就不可收拾。例如我们熟知的清华大学生用硫酸泼黑熊和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此外,大学生自杀率也在逐年升高。这一系列恶性事件的根源主要是因为学生没有一个健康的心理。这更加需要我们班主任加强正确的引导、扶持、帮助,从而纠正和调整学生的心理问题,完善学生的人格,进而提升德育的实效性。

当然我们班主任在进行心理疏导时,要讲究策略,注意原则。一是要体现民主、平等,只有师生处于平等的地位,学生才会对班主任产生信赖。二是在谈话时要善于倾听,让学生尽情的吐露心声。三是要态度和蔼,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亲近。四是要承诺对谈话内容保密,这样学生才能毫无顾忌,畅所欲言。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们深知德育教育之路的漫长和艰辛,但是既然选择了教师这个光辉的事业,我们将义无反顾地用自己的汗水和努力来铸就学生美好的未来,谱写中国德育教育新的篇章。

【与时俱进,凸显德育时代性】相关文章:

我国法律与社会主义道德的联系

第一课 第七框 资本主义发展的趋势

第三册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制度

第九课教案

新世纪中国政治改革若干重大问题

第六册当代青年的历史责任

珍惜新起点

九年级 前言

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初阶段

帮助后进生走出行为误区

最新政治政治教学文章
热门政治政治教学文章
精品推广
教学论文推荐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