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 查字典政治网 > 政治教学 > 计划总结 > 初三上学期政治教学计划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初三上学期政治教学计划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来源查字典政治网| 2016-08-11 发表| 政治教学分类:计划总结

政治教学

如果要想做出高效、实效,务必先从自身的工作计划开始。有了计划,才不致于使自己思想迷茫。下文为您准备了初三上学期政治教学计划。

本课地位:

本课对应新课标的内容:“我与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的“积极适应社会”:感受个人情感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我与国家与社会关系”中的“认识国情,爱我中华”:“了解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维护国家稳定和民族团结。”

本课从作为一个中国公民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为基点,引导学生从自己的实际生活出发,了解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和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肩负起责任感和使命感,使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能得以发扬光大。

学生分析:

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发展,文化特别是民族精神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学生面对的文化,有历史的和现实的,外来的和本土的,进步的和落后的,积极的和颓废的。各种各样的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一些学生对中国文化、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精神的认同感有所减弱,而对西方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盲目认同。如果不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特点及其内在力量,了解民族精神特别是其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就会导致千些学生在思想意识上不自觉地忽视了中华文化的地位和价值,盲目地迷信外国文化,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也就成了一句空话。所以,学习这一课很有必要。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懂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中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2.了解中华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我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对推动世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3.了解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肌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鼓舞我们民族迎难而上、团结互助、战胜强敌与困难的不竭力量之源;

4.认识到我们的责任之一是不断丰富和发展民族精神。

能力目标

1.从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饱受磨难而更加兴旺发达的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巨大威力;

2.结合各个民族对中华文化所作的独特贡献的史料,体会中华文化是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共同创造的;

3.从历史、文学、军事、科技等方面了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

4.从我们今天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感受中华文化特别是优秀传统美德对我们产生的深刻影响。

5.能够从历史与现实的角度感悟民族精神对于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重大作用;

6.从古典史籍和现实生活中,体会中华民族精神的深刻内涵及其伟大作用;

7.结合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体会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8.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我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能力。

9.逐步提高学生收集、整理、归纳资料的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地看问题。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培养热爱中华文化的情感,增强对民族文化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2.在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基础上,增强对其认同感并化为自己的实际行动;

3.体验中华民族精神对于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所具有的巨大作用,认识到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是凝聚各族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以实际行动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继承、发扬、传播中华文化;民族精神,生生不息。 难点:传统美德,薪火相;民族精神我传承

教学方法

讨论法、活动探究法

课时按排:4课时

课前准备:1.结合教材内容,通过各种途径搜集中华文化某一方面的资料,通过研究,展现其魅力,可以多种形式展示。

2.了解苏武牧羊、徙木为信、负荆请罪的故事。

第一框 灿烂的中华文化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关于文化的话题,我们不是第一次探讨,还记不记得初二我们曾经学习过有关文化的内容是什么?

引导学生回忆,思考自由回答:

教师归纳:多元文化地球村。探讨的是世界各国的文化。

今天,我们侧重探讨的是中华文化的内容。

一、灿烂的中华文化

提到中华文化,同学们会想到什么?

活动一: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有关中华文化的资料。(穿插点评)

教师补充归纳:

从同学们展示的内容看,提到中华文化,我们都会想到中华书法、春节、武术、旗袍、长城、清明、玉器??这些文化是自古以来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各族人民相互团结、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和创造出来。

丰富多彩的中华文化,像一条悠久的历史长河,从远古流到现在,从现在流向未来,长河映照出中结民族几千年风雨烟尘身影,回荡着中华儿女自豪的声音,刻印着中华文明独特的文化记忆。我们民族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方块字,留下无数建筑艺术品,独具东方魅力的戏曲等。你知道他们的来历吗?

活动二:探讨教材P65的问题:方块字、京剧,粽子??的来历。

课件展示它们的来历。

汉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经有六千多岁了,它是从甲骨文和金文演变而来。在形体上逐渐由图形变为笔划,象形变为象征,复杂变为简单,在造字原则上从表形、表意到形声。一个字一个音节,绝大多数是形声字。

故宫:旧称“紫禁城”,是明清两代的皇宫,在北京市中心、南北中轴线上,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整个建筑群按中轴线对称分布,层次分明,主体突出,集中体现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优秀传统和独特风格,凝聚了我国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京剧:流行全国的戏曲剧种,表演上唱、做、念、打并重,表现力丰富。广为流传的传统剧目有《霸王别姬》《群英会》《打渔杀家》等。

编钟:我国古代击乐器,由悬挂在木架上的一系列铜制的钟组成。湖北随州出土的编钟有六十四枚。

粽子:用箬叶包裹糯米而煮成的食品。屈原投江之后,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湖南等地的人民以赛龙舟、包粽子等方式来表示纪念。

关于它们的来历,我们还可以从其它角度来看,就故宫而言,它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是研究我国封建王朝的活化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结晶。同样的文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悟,因为文化情趣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

小结:几千年来,中华文明虽历经沧桑,饱受磨难,却绵延不绝,历久弥新。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活动三:分小组讨论教材P65问题。派代表发言。

1、你认为最能代表中华文化的人有哪些?他们的主要成就是什么?

2、为什么你觉得他们最能代表中华文化?

教师归纳:多媒体显示:

思想家:孔子,整理《诗》《书》,编订《春秋》;孟子著有《孟子》;王夫之及其著作《周易外传》《尚书引义》等。

军事家:孙武著有《孙子兵法》;孙膑著有《孙膑兵法》,毛泽东著有《论持久战》等。 文学家:鲁迅著有《狂人日记》,茅盾著有《子夜》等。

2、因为他们用自己光辉的成就共同装扮了中华文化的大花园,从不同的方面在中华文化史册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因此,他们都是中华文化的代表。

小结:浩如烟海的文化典籍,名扬世界的科技工艺,异彩纷呈的文学艺术,充满智慧的中国哲学,完备而深刻的道德伦理等,共同组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活动四:结合教材P66的所列谚语、格言,探讨这些富有理性的谚语、格言对我们为人做事的影响。(学生讨论、发言)

多媒体显示:

吃一堑,长一智。

教育我们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

车到山前必有路。

激发身处困境中的人们的勇气与斗志,战胜挫折,看到希望。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也就是说,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让人们用辨证的眼光长远地看待周围的人与事

人是文化的人。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受既定文化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人们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交往方式等无不打上一定文化的烙印。中华文化特别是其优秀文化传统对我们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一些充满哲理的谚语或格言对人们的影响中窥见一斑。

课堂小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大花园中的一朵璀璨奇葩。中华民族在自己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了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这些传统,随着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获得发展,不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的影响,而且对推动世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作用。

上文为大家整理的初三上学期政治教学计划,大家感觉还满意吗?获取更多内容请关注本网站。

【初三上学期政治教学计划第五课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相关文章:

迈好青春第一步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斑羚飞渡》教案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丰富多样的情绪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文明交往 —— 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

浅谈思想政治课的导入

初三第一框体 —— 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

发现自己的潜能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自我新形象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心理误区与跨越

初三政治教案 —— 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

最新政治政治教学文章
热门政治政治教学文章
精品推广
计划总结推荐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