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 查字典政治网 > 政治教学 > 教学论文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实效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实效性
来源查字典政治网| 2018-10-11 发表| 政治教学分类: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

高校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开展实践教学,存在实践教学主体动力不足、形式创新不足、实效性不佳等问题。主体间性视域下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在建立平等意识、达成沟通观念、唤起合作精神等教育理念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实践资源合理整合、增强学生参与内在动力、强化实践评价机制建设等途径,能有效地增强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为高校思政教育模式的改革提供一种崭新的思路。

关键词:主体间性;实践教学;实效性;思政课

为了全面贯彻05方案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中积极开展实践教学环节。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时效性和实效性,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用实事求是、理性的眼光观察世界、分析国情,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然而,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开展实践教学已经遇到瓶颈和窘境,如何来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实效性?如何采取行而有效的教育理论和模式指导实践教学?这些都是不容忽视的关键问题。解决这一难题的关键是透过传统教育模式下思政实践教学的困境,谋求教学模式转变的新思路。

一传统教育模式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困境

(一)实践教学主体动力不足

传统实践教学基本采取教育主体(教育者)-教育客体(受教育者)或者是实践主体(受教育者)-实践指导(教育者)的模式。在这种理念的影响下,教师围绕事先制定的实践教学目的和方案,强化自身对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塑造和改造的行为。教师在实践活动中充当控制、劝导的角色,而学生则是被控制与被劝导的角色。这种教学方式一方面将会造成学生话语权的缺失、主体性的缺位,不能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教师教学观念的固化,未能真正把握学生心理之动静,导致实践教学达不到预期效果。经常会出现教师兴致勃勃地指导并参与社会实践,但学生被动地参与,并未能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的既定目标。

(二)实践教学形式创新不足

从现阶段来看,各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主要有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两大类型。校内实践活动主要是学生参加社团活动、校内义工活动、看电影,有些学者甚至把课堂的讨论、辩论也列入其中;校外实践活动主要是学生参与社会调查、校外参观、实践教学基地、参加社会义工活动等。就其形式而言,貌似丰富多样,但实质避重就轻,以容易参与、容易开展作为导向,缺乏重心、缺少资源整合和联动。当然,各学校近年来也开始注重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很显然这是为学生专业学习服务的,当然也有设立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实践教学基地。关键问题是这些基地或资源并未能得到充分利用、整合,利用率不高,同时未能通过教学形式的创新,也未充分发挥已有实践教学基地的作用。

(三)实践教学实效性不佳

基于原有的教育模式之下,学生参与实践教学内容基本上都由教师做好规划和安排,学生仅需遵照式地参与即可;学生的自觉参与度不高;教学过程中师生的互动较少,同时时常忽视了对教学过程的监控,实践教学的结果未能充分反馈,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教师注重的是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学到了什么、知道了哪些知识,而不是收获了什么,心灵得到哪些碰撞、冲击、启示或启发。其实,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并非是单纯教予学生某种知识和技能,既不是一种简单的知识之学,也不是技术之学。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固然重要,但不能忘记思政教育本身是一种人的教育,情感目标亦是非常重要的部分。重要的是让学生借助教学实践客体,通过互动、参与、交往,体验生活、接触社会,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理念的形成

主体间性是20世纪海德格尔、胡塞尔、哈贝马斯等哲学家提出的新的哲学范式。主体间性主要强调主体与主体之间的统一性,主体之间和而不同,两者通过交往行为,形成互相理解、互相沟通的交往理性,以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吸收主体间性理论的合理内核和哲学范式,逐渐形成了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模式。主体-客体-主体模式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是双主体,两者把教学资料作为共同的客体,通过平等并具有共识的教育交往活动,达到育人的目标。在这一视域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需要形成相应的教学理念。

(一)建立平等意识

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关系。在参与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把学生看成是主体性的存在是形成主体间性教育理念的突破口。学生具有自己的行为、拥有自己思想和灵魂,在参与实践教学过程中,具有参与、选择、理解、交往、意见表达、指引、辨别、价值取向等行为。这其中最为重要的是树立两大教育主体之间相互交往和理解的关系。只有在相互尊重、民主平等的基础上才能充分调动教育者对学生进行启发式引导,提高学生参与实践的兴趣,并通过激发教育对象的创造热情,培养其创新能力,使实践教学环节中需要实现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行为。

(二)达成沟通观念

教育者与教育对象同为主体,在面对教育资源、教育内容等客体的选择及参与实践的对象化活动中,应该形成双主体沟通的观念。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打破过去封闭的观念,在平等协作的交往过程中交流,消除情感和思想上的隔阂,打破传统教育者与受教育对立的拘囿,寻求相互间的理解并达成共识,使主体间关系更加和谐。在实践活动中,如何围绕思政课教育的目标设立相应的项目,如何开展活动,通过哪些方式开展活动,抛弃灌输式的教育观念,注重多层次的情感和认知沟通,通过主体间认同的方式推进实践教学的开展,提升实践教学的实效性。

(三)唤起合作精神

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不仅体现在对教育对象的教学目标的实现上,更应体现在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实践活动让教师积累经验,从而更好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由此,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不应仅成为教师指导学生完成实践活动,而应该唤起互相合作的精神,实现形不相似但实质一致的实践教学目标。在彼此交互活动中,教师应以语言、思想或行动作为中介进行合作。教育者应尽量调动教育对象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由学生主动地参与活动,教师主导或监控实践的目标和成效。

三主体间性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的路径选择

(一)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在主体间性思政课实践教育模式下,主体-客体-主体中的第一个主体是教师。教师对实践教学目标的制定、实践教学全过程的把控和及时地反馈、教师自身角色的定位、教师实践的水平和能力等都对实践教学的实效性产生重要的影响。交互主体的模式并不等于把实践教学全都由学生自由安排,并不等于放牛式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要正确的教学理念,需要提高作为受教育者行为导师的能力和水平,增强与学生积极互动的能力。杜威曾深刻地谈到最好最深刻的道德训练,恰恰是人们在工作和思想的统一中跟别人发生适当关系而得来的。①思政课实践教育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与学生产生有效交往,保持一种适当的动态平衡张力,实现实践教学目标。另外,教师需要有广阔的视野,具备灵活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这些除了教师自身自觉提高能力外,还需要集体参与学习和交流,积累更多的经验,常规化地加强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极其重要。

(二)促进实践资源合理整合

在主体间性思政课实践教育模式下,主体-客体-主体中的客体是把双主体联系起来的有效桥梁,主体间性体现在以共同的客体相互设定、改造而达成内在的关联。客体既是教育活动开展的平台,同时又是促进主体间交往行为、合作,并构建和谐关系的实践教育基地、实践活动等服务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各种资源。实践资源作用如此重要,充分利用实践资源形成合力显得尤为关键。加强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需要充分整合和调动校内外的教学资源,依托学校党委、团委、大学生社团组织,对已建立的校内外教育实践基地有机利用,并逐渐形成参与社会、社区服务、志愿服务、参观学习、社会调研等相结合的全方位、多层次的立体大思政实践教育新模式。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目标与高校党委、团委开展活动的目标基本一致,即打通各单位的教育内容和形式,开展行而有效的大思政教育。在开展实践教学时,可加强与学校党委、团委、大学生社团的合作,把大学生入党、推优、综合测评与思政课挂钩;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参与程度亦是考察学生先进性的一个重要指标。

(三)增强学生参与内在动力

重视发挥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主体作用,调动其内在参与的意识成为主体间性思政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已具有了较为独立的意识,特别是90后的学生,主体参与意识、自主选择意识很强,往往对灌输式的教育方式、一成不变的实践教学内容缺乏兴趣,反而对可以形成鲜明个性、有差异性的实践教学内容充满期待。被信息时代包围的他们,收集信息的能力很强,教师可充分利用学生这方面的优势,增强学生主动探索新的实践形式、实践内容。思政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只有通过学生的了解、选择、激发兴趣,并参与其中,才能让教育内容真正被他们接受,内化为其个人品质,也才能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影响。

(四)强化实践评价机制建设

加强对实践教学评价机制的建立,对促进实践教学良性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首先,就受教育者来讲,作为主体之一,其能否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应有的思想启发、能力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入认识等成为重要的考核方向。实践教学中应当改变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模式,而应通过过程性和结果性评价结合的方式来开展全程评价新模式。可通过撰写实践调查报告、参加实践活动感受等方式来进行评价。就教育者方面而言,主管教学的校级部门或系部应出台相应的评价性指标,包括教师开展实践的设计、与学生的合作交流、推荐优秀实践教学学生、实践教学效果等情况进行测评。并通过教师互评、教师自评、领导考核、学生评价等全方位、多层次地进行综合评价。此外,还应设立相应的奖励机制,对在实践中表现优异的学生和指导老师给予表彰奖励。

参考文献:

[1]张耀灿,等.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陈国庆.对主体间性视阈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育再认识[J].湖北社会科学,2012(4).

[3]王鹏.主体间性师生关系的建构:学校德育困境的现实转向[J].教育探索,2011(1).

作者:钱燕茹 单位:广州商学院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教学实效性】相关文章:

初三第一框体 —— 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

感受青春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政治课教学兵法片谈

思想政治课导学式教学模式初探

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思想政治课的教学效果

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教学设计示例(一)

谈新课程倡导的“以学论教”课堂教学评价观

谈高中思想政治科学法指导

正确看待自己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新课标下我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建议

最新政治政治教学文章
热门政治政治教学文章
精品推广
教学论文推荐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