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查字典政治网 > 政治教学 > 教学论文 > 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五重五轻”
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五重五轻”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五重五轻”
作为国家设置、地方支持、校本开发的课程,综合实践活动课无固定教材和教师,在实施上给学校和教师的积极探索与大胆尝试提供了广阔空间。但有的还是“盲人摸象”、“雾里看花”,暴露出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如下“五重五轻”的方面。
一、重“学科依附”轻“时机生成”。
综合实践活动首先体现在其“综合”性上,它不仅是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综合,还是科学、艺术与道德的综合,自我、自然与社会的综合。所以,综合实践活动不应仅窄化为学科研究性学习,当然由学科内容引申出的实践活动不在此列。如学习《碧螺春》一文后,可引导学生到图书馆、网上去搜集整理资料,搞一个有关“茶文化”的专题研究;学完《长方体、正方体》一节后,可引导学生用木块或泥巴按一定要求设计长方体或正方体。除此之外,我们还要关注学生的日常生活,关注他们已有的社会经验,及时捕捉,巧妙诱导,在一定情境中适时生成课程资源。如一天刚下过雨,出来了不少蚯蚓。我乘机组织全班同学搞了一个实验:观察蚯蚓是如何爬行的,它属于何种动物?你把它切成两截会怎样呢?引导学生去观察、思考、讨论。可以独立完成,可以小组合作;可以去图书室,可以到网上,还可以亲自试验。几天后,学生均拿出了自己的研究成果,有的是观察记录,有的是实验报告,效果很好。
二、重“贪大求全”轻“平快短小”。
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要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不切实际、追求“大而全”的东西,或者研究人家不曾涉及的新鲜玩意是一种误解。综合实践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与社会生活,体现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是一种以学生的经验与生活为核心的实践性课程。背弃了这一点,远离学生的生活与经验,将会侵蚀学生的实践热情,扼杀学生的创造个性。布置一个“人类生态环境破坏”的专题研究,倒不如搞一个身边河水污染的小型调查;搞一个“非典与陋习”的调查研究,不如搞一个“非典知识进万家”的社会服务活动。当然,学生完全可以讨论、研究“战争与和平”、“人口与计划生育”等,但这一方面受自然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也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去甚远。所以,结合自身及当地条件搞一些“短小平快”的实践活动,效果或许会更好些。
三、重“包办代替”轻“自由舒展”。
综合实践活动应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无论从学习目标、内容、方式的制定,还是指导教师、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他们都应有自主性。而现实中我们却很少给学生这种自主选择的权利:课题内容教师定、方式方法教师出、过程结果教师判,一切均由教师包办代劳,学生只是具体方案的执行者。我校“红领巾广播台”每周三做一期节目,每一期由一个班组织,开始大多数班主任不相信学生,一切都是教师大包大揽,事先为学生整理好一切,每期节目虽说不出什么毛病,但总感觉缺少点什么。后来,教师从计划的制定者、过程的操纵者变为一个指导者、参与者,我们却意外地发现学生做得比我们安排的还要好。如在“六·一”前夕,五年级二班做了一期庆“六·一”特别节目。节目中他们请了徐莉老师为大家讲一段“难忘的童年”,大家被徐莉老师“童年时遭父亲罚跪洗衣板的经历深深打动了”。当她讲到“她对父亲不但不恨,反而更加敬爱”的时候,我们的每一位老师也被深深地感染了,个个眼噙泪水,徐老师也是满含热泪讲完的(当然这是学生事前通过调查采访所了解到的典型)。如果不是放手让学生大胆去做,不会有这样的效果。所以,只要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舒展的平台,他们一定会做得很好!
四、重“一般参与”轻“亲历体验”。
综合实践活动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实验”、“考察”、“探究”等一系列活动中去体验和感受生活。但事实证明不是所有的参与或活动都能带来体验,或是带来积极而又深刻的体验。有些教师认为只要学生活动了、观察了、调查了,就算是亲历了、体验了,这是不够全面的。在实践活动中,我们的原则是“全员参与、深度实践、有效体验”。如针对学生乱花零钱的现象,为了让学生体会一元钱的来之不易,有的老师组织学生到菜市场、个体户等去调查、走访、座谈等,学生虽从他们的艰辛劳动中感受到了一些,但这还仅是一种浅层次的体验,他们没有亲身实践,还不能真正感受一元钱的珍贵。有的老师就在此基础上,又专门组织学生用自己的劳动去挣一元钱。在活动中,有的学生去饭店刷盘子,有的去捡破烂,还有的学生去贩卖青菜(有几个学生还赔了本),还有几个学生一天下来没挣到一元钱。在这样一个开放的实践活动中,学生们的体验是丰富多彩的,活生生的。在亲历这样一个过程之后,他们必将达到真正的生长。
五、重“结果汇报”轻“过程反思”。
谋求学生自我、社会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引导学生在体验与探究自然中不断成长,在参与和融入社会中不断成熟,在认识自我中不断完善是综合实践活动的终极目标,即最终还是指向于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可在现实的活动中,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过于追求研究成果,带来的仅仅只是一些结果汇报、成果展示,而往往忽略了实践过程、活动本身所带来的一些思考。认为实践活动无非只是一个活动而已,忽视了在这个实施过程中作为一个人应有的积极情感、态度与价值情操,或是一个人对自然、社会所尽的责任、所做的贡献等。我们往往也忽视了一个活动的结束而正是意味着另一个活动的开始,所以我们的目光不应仅仅锁定在结果上,而应聚焦在其过程上,和在这个过程中的所带来的一些更深层次的思考上。
有一次,我引导学生就我们身边环境的破坏情况作一次调查。通过活动,学生们了解到敬老院门前噪音严重,对老人的生活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幼儿园门口垃圾堆积长期无人过问,难闻的气味熏满了校园,严重影响了孩子们的身心健康,等等。学生们报告的情况很多,可我并没有就此结束,而是进一步激发学生的主人翁意识,看看采取什么办法能改变这一现状(其实一些学生在调查过程中也主动思考了这一问题)。学生很快就拿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与可行性方案,并向有关部门递交了“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整治××的实验报告”、“关于治理××的可行性方案”等,还有的学生向广大群众发起了“保护家园、发展我镇”的倡议。在学生的努力下,这些地方的环境很快就得到了改变。在这样一个实践反思、动态生成的过程中,学生们体验到的是一种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在此也形成了他们主动发现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与能力等,有效地提升了他们自身的人格价值!
【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五重五轻”】相关文章:
★ 第三册遵纪守法、维护社会公共生活------社会公共生活要有共同的准则
与“综合实践活动课中的“五重五轻””相关文章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