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 查字典政治网 > 政治教学 > 教学论文 > 社会工作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社会工作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
来源查字典政治网| 2016-01-23 发表| 政治教学分类: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

一、挑战:当代社会变迁脉络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所面临的困境

(一)思政教育工作理念滞后于时代的发展

近年来,随着国际交流的日益增多,全球化使得资本、人力资源、管理、技术等要素的流动穿越了国界。这种多元的文化要素、信息资源、意识形态观念等随着全球化的不可逆转的趋势,注入到生活于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们的思想和生活。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注重根据国家意识形态的需要开展工作,是以社会为本位的同化教育,往往片面重视灌输和说教,没有充分了解大学生的心理和情感需要,也没有尊重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对大学生高度关注和深感困惑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涉及甚少,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受到影响。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对象多为85后90后青少年,在他们身上体现着两种非常鲜明的个性化群体特征:其一,强烈的自我意识、竞争意识、民主意识、求新意识;其二,一定程度的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历史虚无主义和消极偏激。因此,原有的强调传统、单一、刚性、权威理念和内容的思想政治教育,已难以适应作为思维活跃、思想开放、好奇心强、追求多元价值的大学生群体的需求。

(二)思想政治教育忽视青年学生的个体价值取向

市场经济强调经济理性、利益最大化、竞争等理念,区别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所具有的属性。改革开放以来,市场化进程给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和水平。但是,与之相伴的是,原有的以单位制为核心的共同体生活结构逐渐解体,国家单位个体三位一体的结构变成国家个体二元结构,中间力量或组织的缺位,导致中国社会的原子化倾向成为现实。同时,市场化导向的经济发展格局,又催生出了明显的个体化社会,即一方面鼓励社会大众创造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另一方面又将市场的经济理性、物化、功利主义等思想渗透到个体之中。原则上,这种个体化倾向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关注和重视青年大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现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相对忽视青年学生的个体价值取向。因此,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出现追求学生个性发展与受集体主义思维约制的矛盾,个体化、个性自由、主体性、自主性与集体主义原则未能得到整合与超越。

(三)消费社会带来的生活方式变革和挑战

国际上先发现代化国家和地区在上世纪已进入消费型社会状态,体现了一种重要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变革。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也日益受到这股消费主义思潮的影响,人们在一定程度上把获取物质消费当作生活的目标,而这些物品的获取未必是出于他们对生活的必需,而是为了获取他们的某种身份认同。由于大学生群体正处于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形塑与生成的重要阶段,他们对这种以消费为导向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追求和模仿,极大地彰显了其不同于其他群体的独特特征。但是,现行的高校思政工作并没有有效回应消费主义体现的对于通过消费所追求和获取的身份认同、群体认同等。

二、优势与因应:当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重构

虽然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两个不同的学科体系,且后者是传统上占居主导地位的学生工作手段,但是已有很多学者基于理论分析和实践基础,初步论证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优越性和可行性。本文认为,社会工作介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回应后者在社会变迁和社会转型背景下所遭遇的困境,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理念优势。

(一)强调服务学生而非教育学生的工作理念

社会工作自诞生之日发展至今,逐渐从单一的慈善救济功能发展成为现代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重要内容,成为现代社会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科学方法与社会制度。服务为本的工作理念是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践核心。相较于传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教育、管理学生为核心的理念,高校社会工作以服务学生为逻辑起点,从而达到育人自育的境界。

(二)强调学生为本而非学校为本的工作重点

社会工作本质上是要重构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促进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在此过程中,社会工作扮演了重要的福利制度功能,以人为本的福利观念成为社会工作实务的重要指南。社会工作在看待和介入高校学生思想、教育工作时,能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本来开展工作,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积极适应高校生活、学习、人际交往,以及未来的工作环境。

(三)强调增权赋能而非控制约束的工作导向

增权理论是社会工作学科发展的重要理论成果,其核心在于:挖掘个体自身内在潜力和资源,实现个体权力的本来面目,改善个体在社会关系中的权力状态,促进宏观上的人际和谐和社会公正,最终达致社会的平等、和谐状态。因此,在开展学生工作中,社会工作注重整合学生自身及周遭存在的有利资源,从个体、群体、组织层面,协助学生达至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状态。

(四)强调学生参与而非消极被动的互动机制

社会工作被视为一项福利性行动,这种行动需要社会工作者与服务对象共同成为行动主体、平等参与、协力探寻和应对服务对象所遇问题。因此,与服务对象一起成为社会工作的重要实践机制。社会工作在看待学生所遇困境和需求时,强调学生自身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地位,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需求评量、问题界定、方案设计、服务开展与评估等全过程。

(五)强调全面发展而非片面僵化的教育目标

社会工作的目标在于帮助有需要的个体、团体、家庭和社区,并进一步整合相关资源,促进各主体的发展,发挥其发展性功能。同时,通过创造有利的环境和条件,维护社会秩序,发挥预防性功能。高校大学生整体上处于身心发展和价值观形塑的重要阶段,发展性任务是大学阶段的核心要旨。因而,社会工作在介入学生工作时,通过积极整合有利资源、促进学生发展,强调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发展。

三、互构与共生: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动逻辑

当前,尽管不少学者呼吁将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嵌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以发挥社会工作对高校思政工作的补足功能。但是,他们在强调社会工作向高校原有学生工作体制进行嵌入时,更多地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强调社会工作向高校学生工作体制的强势嵌入,体现了一种专业霸权主义的倾向;二是强调社会工作的单向嵌入,忽视了高校学生工作体制的接纳、主动导入;三是强调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二元分离。本文认为,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事实上可以存在融合互构的关系。在学校场域推动思政工作与社会工作理念、方法之间的相互体验与功能互构,将为大学生提供有别于传统的教育内容和服务体验,有效弥补传统思政模式的不足,回应学生需要,协调和学生个性发展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提高教育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一)理念互构

在传统学生工作领域,常坚持管理型、约束型的工作理念,如对学生思想、道德、行为等方面的评价更多强调学生对于意识形态的顺从、规则的接纳和秩序的遵守。事实上,培养各种规训和服从秩序的顺从者,并不是我们所期望的教育效果。社会工作坚持尊重与平等、助人自助、服务至上,以及个性化等理念,这些理念本质上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参与平等,鼓励服务对象自觉基础上的自主发展;强调服务,尊重个体差异基础上培养社会主义公民。一些研究也表明,坚持学生为本、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激发学生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服务意识和能力,有助于形成教育者与学生之间的平等伙伴关系,为进一步培养现代化公民奠定基础。

(二)功能互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功能在于通过对大学生进行一系列教育活动,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继而指导他们的行动和行为习惯,以成为教育者所期望的群体。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强调对学生进行政治、道德和思想教化。但是,其在实践过程中常忽视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联结机制,忽视调动与大学生个体有关的其他系统和资源来协力助推学生发展。社会工作的工作逻辑在于通过对服务对象处境、问题和需求进行科学、客观、系统的评估,与服务对象一起寻找问题解决之道,帮助他们成功应对生活中出现的困境和挑战,并积极适应社会环境,即实现人与社会的良性互动。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之中,注重从学生及其周遭环境来看待学生所遇困境和需求,通过整合学生个人、学校、家庭、社区、社会等多元系统环境的互动,共同协助学生成长与发展。

(三)内容互构

事实上,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从小学时代就已开始,一直贯穿至大学阶段。学习周期过长,学习内容重复,且与实际生活脱节情况严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突破传统框架,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新型内容体系和多元育人形式。相比而言,社会工作没有一成不变的服务内容,从微观层面讲,它借助个案、小组、社区工作为有需要的个体、团体和社区提供专业性服务;从中观和宏观层面讲,社会工作发挥着评估社区需求、整合社区资源、进行政策倡导等功能。社会工作在实践中坚持证据为本原则,通过科学、客观的评估方法,以学生需求为前提,借助生态系统理论、优势视角、增权理论、抗逆力理论等理论和方法体系,为大学生个体、群体,乃至校园提供内容多样、形式多元的专业服务,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四)机制互构

现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由多个主体几乎同时开展工作,包括两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学校心理咨询教师等。实施者存在多元且分化的情况,虽然分工明确,但基本上没有形成有效协作的实践机制。现代社会工作注重对多元主体关系的整合,强调多主体之间的合作与良性互动。社会工作介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之中,可以有效发挥其整合多元主体优势,调动多元主体积极互动与合作。

四、重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本土化创新路径

如前所述,尽管在主体、理念、功能、内容和机制等维度上,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一些不足,但是社会工作的介入并不否定其作用与优势,而是尊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内在属性和本质特征,调动思政工作相关主体的资源互动与积极合作,以形成社会工作与思想政治工作的互构格局,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的最终目的。

(一)探索和建立主客体之间的平等地位和伙伴关系

在社会工作介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主体互构,意指强调主客体之间的相互形塑、互相作用以及角色互换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效回应当前挑战并进行创新,需要改变传统上坚守的主客体对立局面,借助社会工作的主客体之间平等关系理念,搭建起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平台,形成师生之间的和谐伙伴关系。只有坚持平等参与和互动,才有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际效能。

(二)坚持和施行以学生为本的公民教育实践

强调理念互构,意指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借鉴社会工作的相关理念,逐渐改变原有的管理导向型工作理念,形成服务导向型的工作理念;逐渐改变消极的教育方式,探寻积极的公民教育方式;逐渐改变将学生视为被动的个体,而将之视为积极主动的个体。唯有如此,才是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根本目标的内在前提。

(三)注重学生全面发展及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

在实践中强调功能互构,意指在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借助社会工作具有的支持、服务与发展等功能定位,强调对学生的无条件接纳与支持,强调对学生的服务供给而非灌输说教,强调对学生的发展性关怀而非病理性治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有效服务于现代高等教育目标,就必须从自身功能定位上进行创新和变革。

(四)构建符合学生实际需求与多元整合的教育内容

强调内容互构,意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中,应该对目前的教育内容和方式进行反思和总结,提炼出有效的教育模式和实践经验;同时,应该借助社会工作的专业方法和内容体系,对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进行梳理、扩展和整合,加强对学生的社会实践与社会责任教育、社会职业与生涯发展教育、多元文化体系和价值观教育。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对原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进行全方位的重构与创新,以符合时代发展所需。

(五)建立多主体之间的协作治理与良性互动机制

强调机制互构,意指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过程中,要搭建多元主体之间的互动和合作网络,包括学校层面、两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心理咨询教师、专业课教师、学生干部、大学生等,对于目前多元主体之间分离的关系格局,有必要汲取社会工作在资源整合与优势互补方面的原则和优势,形成学校多元主体之间的协作治理机制,共同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以提升高校培养人才、输送人才的根本目标。

五、结语

总之,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坚持互构性发展视角,一方面体现了社会工作理念、方法、伦理价值等元素向高校原有学生工作体制的服务输送和服务嵌入;另一方面,也体现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对上述元素的主动吸纳与积极导入,将形成一种双向嵌入的互动关系机制。在此基础上形成社会工作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互构格局,发挥各自优势,促进学生个人、群体,乃至学校层面的增能目标。也就是说,探索一种多主体相互平等嵌入、协同治理、互动合作的机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践创新,也是当代社会工作本土化进程的重要路径。


【社会工作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论文】相关文章:

新学校 新同学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新课标下我对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建议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法律 —— 初中政治第二册教案

第二课 依法维护社会公共生活 —— 初中政治第三册教案

善于认识自己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第二册在社会生活中陶冶高雅情趣

社会性偏差与政治课教学

浅议初中政治课的创新教育

新课程理念下的思想政治课堂教学

初三政治教案

最新政治政治教学文章
热门政治政治教学文章
精品推广
教学论文推荐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