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 查字典政治网 > 政治教学 > 政治教学 > 什么是国际理解教育的新途径

什么是国际理解教育的新途径
来源查字典政治网| 2015-12-29 发表| 政治教学分类:政治教学

政治教学

国际理解教育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一方面我国通过举办或积极参与各种国际活动或积极参加国际活动来增进国际理解,如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无疑都有助于我国在自主展示中促进青少年的国际理解;另一方面,部分学校已将国际理解教育纳入课程系统,主要以学科渗透或增设课程的方式将其引入教学过程,即以一种做加法的教育方式进行。

一、加法式的国际理解教育及其局限

当前,我国开展国际理解教育主要采用做加法的形式,或在教材内容中增加外国文化传统知识,或开设新的课程专门学习外国文化。这是一种知识添加的方式,以期增进学生对世界的了解,从而达到国际理解。对教材内容的来源研究发现,教材中的涉外内容在逐渐增多。如小学语文教材中,外国选文所占比例有很大增加。在人教版和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关外国选文分别有92篇和89篇,占课文总数的20%和16.8%,选材内容非常丰富,涉及科学、人文、自然、风物等各个方面,而内容对象多为西方发达国家。在数学科目中,涉及外国工农业生产、人口增长和教育经费等问题的应用题增多。在生物科目中强调了遗传因素与文化因素之间的关系,不分种族、肤色、国籍等来讨论人类健康和疾病防治问题。在地理科目中增加了对外国的地貌、气候、风土人情及自然资源等知识的介绍,探讨人类共同面临的能源利用、环境污染等全球性问题。[1]另外,外国语言课程类别增加,除了英语,日语、韩语、法语等作为第二外语也进入了课堂,由此增进学生对各国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了解,等等。可以说,通过学科渗透实施国际理解教育已相当普遍。

诚然,添加了多种文化之后,教材变得丰富多彩起来,但这种添加式的学科渗透究竟有没有使国际理解成为可能呢?分析当前做加法的国际理解教育,发现其存在选材的片面性、内容的孤立性和对教师的依赖性等局限。

1.选材的片面性

从选取的异国文化对象来看,常常集中于西方发达国家。无论是选文的数量还是篇幅的长短,西方发达国家文化都受到了更多关注。且从选材的评价上看,在讨论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等积极问题时,西方发达国家常作为杰出代表被列出,而在讨论人类健康、营养和疾病等问题时,又常以亚、非贫困国家为例。这种片面性的选材,给学生一种错觉,即积极进步的事物都是发达国家创造的,而消极落后的事物都来自发展中国家。事实上,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其文化皆各有特点。片面性的选材,对文化进行人为筛选,造成学生或对发达国家文化的盲目崇拜,或对同样具有丰富内涵的发展中国家的文化不屑一顾。此外,选材的片面性还表现在价值取向上的人为一致。人们倾向于选择更符合自己价值取向上的文化,或有更多工具价值的内容。在以中学教师为调查对象的沪港调查中,对加强学生国际视野教育原因的调查结果如下:排第一位的是加强学生在未来社会的竞争力,其次是开拓学生的知识领域和培养学生认识和接纳多元价值等,这表明许多中学教师看重的是国际视野教育的工具性作用,把它看作增强竞争力的工具。[2]令人遗憾的是,由于选材的片面性,本是为了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公民,最后却被限制于所选材料之中。

2.内容的孤立性

采用学科渗透方式虽能将异国文化知识成功地引入课堂教学之中,但要被学生理解与接受还存在一定困难。这种方式存在所渗透的内容具有孤立性的弊端,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其一,异国文化与本土文化相孤立。学科渗透将异国文化知识作为一个个孤立的成分添加进来,过度强调异国文化知识所具有的特征,而忽略了它与本土文化的联系,缺乏对所有文化的共同基础──人性共有价值的把握。正如对一串珍珠项链而言,最重要的不是项链上的珍珠,而恰恰是串起颗颗珍珠的那根不起眼的线。同样,对国际理解教育来说,异国文化与本土文化就好比珍珠,倘若缺少人性共有价值这根线,就无法在二者之间进行沟通、联系。其二,异国文化与学生生活相孤立。我们知道,意义出自生活,很难想象远离个体生活的异国文化知识能为学生理解与接受。异国文化知识有的被牵强附会地渗透到学科中,如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时,要求学生对十个国家的人口自然增长率进行计算,结果学生除了在训练中掌握了计算的方法,对十个国家的人口增长情况并无很深的了解;有的被孤零零地呈现,如卡夫卡的《变形记》,缺乏对其创作背景的共情,本是一篇优秀的小说,最后学生也只记住了一些表象的怪诞,而对其中更深的意义却因不理解而忘却。

3.对教师的依赖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向学生传递异国文化知识,还将自己对异国文化的态度和情感传递给学生。无论是异国文化知识的学习还是对异国文化态度与情感的形成,学生对教师都有一种很强的依赖性。由于异国文化知识与学生生活较远,学生要掌握它们,需要依赖教师的解释与说明。而学生对异国文化的态度与情感更是依赖于教师传授异国文化知识时所使用的语言、所流露的情感和所持有的态度而逐渐形成。一旦教师对某种异国文化表现出更多的积极情感,学生可能也会对这种异国文化更为喜欢;反之,倘若教师对某种异国文化表现出更多的消极情感,学生也可能会对这种异国文化产生轻视心理。在一褒一贬之间,有时学生建立的不是宽容的国际理解,而是狭隘的国际偏见。而本是为了尊重多元、宽容差异的国际理解,最后演变为优势文化和边缘文化的较量,文化的共生演变为强者生存,结果是学生或盲目崇拜,或不屑一顾,旨在促进和平的国际理解教育就可能引发无硝烟的文化战争。

如何解决做加法的国际理解教育存在的诸多问题?国际理解教育究竟该如何实施?笔者认为,我们需要转换思路,由做加法的国际理解教育走向做乘法的国际理解教育。

二、做乘法的优势

与做加法的国际理解教育对不同文化知识的相继添加不同,做乘法的国际理解教育是一种精神内生和价值通达。所谓做乘法的国际理解教育,就是依托本土文化中人性共有的精神与价值,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理解的基础──共同的意义,通过师生共同的校园生活,进行内涵挖掘和亲身体验,以达到理解异国和圆融自身的通达效果。人性共有精神价值是所有文化的共同基础,是国际理解实现的可能条件。基于地域差异而形成的本土文化和异国文化,不同的是二者的表现特征,相同的却是二者的核心本质。因为不同,我们需要理解;因为相同,我们才有可能理解。把握不同文化本质的相同,理解和接受文化形式的不同就会更加容易,宽容多元、尊重差异的国际理解就更易实现。

诚如孟子所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对别人父母的尊敬和别人孩子的爱护之情是由对自己父母的尊敬与自己孩子的爱护之情中生发和推广出来的。国际精神又何尝不是蕴涵在爱国精神之中,何尝不是蕴涵在爱父母、爱孩子、爱师长、爱朋友等无数小爱之中呢?脱离自己生活的文化,既激不起学生的情感,也无法得到其理性的认可,而只有在生活中亲身体验感悟过这些细微的精神,才会有真实的、有意义的国际精神。所以,国际理解教育需要从真实的个人生活开始。另外,由于科技的发展,人们实现了跨地域的便捷交往,在引进来,走出去的过程中不同文化相互碰撞交流,本土文化与异国文化之间更多了一些渊源与联系,这为内生的精神向外发散提供了方便。

相对于做加法而言,做乘法的国际理解教育具有三大优势:

1.取材的便利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而本土文化无疑是生活于其中的人们的天然教育素材。无需刻意取材,只要生活于其中,就一定会受其熏陶。而在本土文化中感受人性共有精神和生活意义的时候,就为建立国际理解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可谓于无心之处施有心教育。例如,尊重与宽容是国际理解教育所要培养的必要品质,它们并非高高在上、难以获得,相反,这些品质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在给他人让座之中,在向长者问好之中,在不浪费粮食的行为之中,在对他人的谅解之中,在对异见的保留之中,在对他人习惯的包容之中,等等,都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与宽容,而学生在耳濡目染间,就会产生同样的行为,形成同样的品质。

2.价值的通达

当前做加法的国际理解教育通过学科渗透将世界文化分块添加到学科的知识体系之中,这使得知识零散、繁乱而不易理解。做乘法的国际理解教育弥补了这一不足,它建立在一个整体──世界文化的视野之上,以世界文化的核心──人性共有的精神与价值为生发点,不断生发,从而达到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价值形式多元、价值本质一致的境界。国际理解通过抹去文化外在形式的多样,于文化内在相同的本质建立联系中实现。而将深入生活的本土文化放在世界文化的视域下,以本土文化为辐射点,在挖掘其精神内涵之时,不断向外发散,这使得国际理解教育更有力、更全面。

3.结果的有效

如果国际理解教育停留在知识层面上,那么只会形成一种虚无的爱国和国际精神;如果国际理解教育要求的是高不可攀、脱离生活实际的高尚行为,那么这只会形成一种口号式的爱国和国际精神。事实上,在表现爱国和国际精神的行为时,我们往往并不以爱国和国际精神标榜,相反,我们会觉得它很自然,就存在于生活中,存在于举手投足之间。例如,一个人表演得很糟糕,可我们仍愿意为他鼓掌。做乘法的国际理解教育的乘法不仅体现在人性共有价值的通达上,还体现在从身边事件开始,由小到大,由少到多,不断增殖。通过亲身实践,少了些虚无的爱国和国际精神,多了份身边事件的道德意蕴。要促使学生成为像白求恩那样具有国际精神的世界公民,就应从促使其成为一名志愿者开始。北京奥运会和上海世博会的志愿者们就是用一声您好、一个微笑、一份关心等最质朴而完美的服务向我们表明爱国和国际精神其实很实际,就存在于亲身实践中,我们需要的就是珍视它、扩大它。

三、对可能的质疑的回答

实现做乘法的国际理解教育,可能会遇到这样的质疑:既然一个人生活在本土文化中,自然会受其熏染,还有必要刻意教育吗?

内涵丰富深刻的本土文化要促使其精神内生,通过亲身体验生活,可为学生提供理解的基础,但要很好地把握本土文化的精神和价值,还需要教师和他人的点拨与帮助。所以,在国际理解教育的具体实施中,教师作为学生的重要他人,要切实发挥影响力。教师对学生的指导与帮助作用,不仅体现在言语上的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其自身内涵修养的无声教化上。不同于其他知识教学,在国际理解教育中,教学生如何形成国际理解理念和了解国际理解教育中的知识等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是教师要以身示范,通过自身所内发的国际精神感染学生,使学生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要培养个人的国际精神。

也有人可能会担心,将国际理解教育的重心放于本土文化会产生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的确,狭隘的民族主义阻碍了我们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它是我们需要避免的,但狭隘的民族主义的发生并非由于对本土文化的重视,而是因为对本土文化的理解不透或片面──或未真正把握本土文化的内涵,或只看到本土文化的优秀卓越的一部分,从而不能客观地评价本土文化;而另一方面,狭隘的民族主义往往体现的是对本土文化的一种不自信,害怕一旦引进异国文化,本土文化就会消解。所以,重视本土文化非但不会产生狭隘的民族主义,相反,防止狭隘的民族主义的产生,就需要重视本土文化,真正领略到本土文化所具有的本质内核──人性共有的价值。如此我们才不会狭隘、保守,才能学会宽容、尊重与开放。

【什么是国际理解教育的新途径】相关文章:

从基础年级引入时政教育

我国初级阶段的 基本国情

树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册认识自我的途径

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七课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

尊重他人是我的需要

国家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利和义务(一)

我们享有广泛的权利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最新政治政治教学文章
热门政治政治教学文章
精品推广
政治教学推荐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