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 查字典政治网 > 政治教学 > 教学论文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析(10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析(10篇)
来源查字典政治网| 2016-01-30 发表| 政治教学分类:教学论文

政治教学

第一篇: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文价值

一、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

(一)僵化、凝固的人际情感引发道德的失衡

在互联网这个无形的虚拟时空,主体角色虽虚拟化,人们仍可以进行与涉及到绝大多数现实社会的社会活动,伴随着人与人的交往和关系因为人的符号化变成了各种符号的关系,传统交往中惯用的体态语言在网络的虚拟符号里世界失去了应有的作用,人们的人际情感交流受到阻碍,呈现出僵化、凝固的交往异化现象,于是乎各种鱼龙混杂的信息、网络欺骗、犯罪、暴力开始影响大学生,导致有些大学生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上出现了迷茫,人格出现变异与多重性,严重者网络成瘾。虽然有一些协议和规则,但在此真正意义上的网上规范法律却没有形成,这就使得大学生更加容易逃脱责任、掩盖弱点、玩世不恭,网络道德缺失的现象层出不穷。

(二)精神和肉体被分离引发情感品质的扭曲,心理问题日益突出

网络世界里,因为网络的似乎无所不知、无所不能,信息的加工与处理的速度在网络世界里已经变得不可思议大脑被赋予了能够浮出肉体的能力,可以在一瞬间达到任何地方,于是人就不再是血与肉的结合。网络超时空性与便捷性,使得人们交往更加迅速与超时空,真正实现我们的朋友遍天下,同时也赋予人们具有更多的自我创作、获得知识、以及扩大交往的自由空间。同时,网络技术也对人的精神产生了一定的精神震荡和心理变异,相对于千变万化的思维而言,实实在在存在的人的肉体,有时显得落后甚至是长期被动,这样形成的生理与心理巨大反差对大学生产生了巨大的精神压力,因为网络世界的虚拟性,使得大学生对于身体实实在在的表现能力与存在价值产生疑惑,甚至觉得在具体身体上自身和其他个体在身体行为方面没有任何区别,有区别的只是精神,因此仅仅需要精神。于是这种生存的虚拟化导致的虚拟化生存,也就延伸出近似病态的生存,长期处于这种病态的生存状态下,原本健康的情感品质,就会发生扭曲,同时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与压力,一旦大学生的心理负荷超出了他们的承受能力,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就不断出现,从而影响了大学生社会责任担当意识的形成。

(三)个体自主性被压抑引发个体价值的被否定

网络世界虚拟性使得任何权威的控制机构置身其中都显惨白无力,这也就使得网络世界看似无比的自由开放,日常现实生活的身份等级与权力差距在其中均失去了以往的作用,人们比现实世界中更加平等、开放和自由,人们的自主性、平等性似乎在虚拟化的世界中得到了无比尊敬与释放。然而实际中当大学生进入网络世界,已经被预设置好的网路和框架所左右,在网络预设好的奇妙和神奇的网络虚拟空间世界里大学生也因此得到了相应的心理需求满足,与此同时网络也紧紧地锁住了他们,离不开网络,思想的火花无法迸发,对于周遭一切体验被忽略,变得冷漠,原本对自我个体的自主、自由和认可以及自我判断能力和独立性逐步被压抑与钝化、丧失,淡忘了自己的意志和目的以及与周围的一切关系,变成了一群异化的、迷失方向的电子人,到一定程度上就陷入了隔绝与冷漠,自我价值的认定和实现最终丧失。

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价值追求的意义旨归

面对网络特殊的生存环境给现代大学生精神世界带来渐露机芽的困惑,传统思想政治教育中那些重视的政治功能、外在灌输、强调共性培养、讲求对学生完整德育知识的传授、强调整齐划一的纪律性以及学生的客体性的教育特性很显然已经很难再适用,更何况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质就是通过满足合理的个人需要来达到改变人的思想、提高人的自觉能动性,实现人的创造性发挥,最终达到教育目标。因此,在这种情况下,要有效地解决新时期网络世界出现的各种新问题,就必须实现与人文精神结合,在不断追求实现人文关怀的价值中获得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生机活力。

(一)旨在呼唤大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探寻

既然网络世界的存在不可避免带来的是大学生网络生活领域的扩张,同时网络生存弊端也不可避免冲击他们的生存境遇,由此也迫切地呼唤着适应网络生活的人文关怀,而不是用传统的外在僵化的规范原则去强行制约或遏制大学生的网络活动。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目的就是要时刻提醒大学生在虚拟的社会中不断探索那些充满无限生命意义及铸造鲜活个体灵魂的生命活动,坚守住自己的心灵家园,克服演变成数字化网络世界里的符号化的人。因为网络世界表现出来的人机对话模式绝不仅仅如此简单,其背后实质最终还是回到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对话,只不过通过网络这个平台而已,并在对话中不断改进变化,在这种螺旋攀升呈现自由、开放、创新和上升的的状态中,大学生们虽实现了对生存意义的认可,也可能某些时候由于技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对自己内心真实想法的诉说。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通过实现其人文关怀的价值梳理好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帮助大学生很好摆正生命意义与技术之间的关系,实现既不迷恋科技也追求人类特有的精神生活。

(二)旨在呼唤大学生自我主体性的回归

主体性扩张程度往往因为不同时代的社会实践而赋予不同的内涵,如今的网络时代可以说是人的主体性发展历史的延续与飞跃,网络技术使人类获得以更好的生存、发展乃至穿越,但其有限性尤其是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有时僵硬、呆板的网络技术甚至成为我们实现主体性的障碍,因此我们更要强调人对技术的控制能力,注重人的主体性、自主性的发挥。作为网络运用的主力军大学生更有这样的迫切需求,现在网络对于大学生而言近乎就等于无所不能的技术,甚至是无法离开的依托,这无疑是对他们主体性发挥的致命障碍,因此必须让他们明白我们的态度是对不可避免地使用技术性物品说是,但同时也能说不,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没有让它们独占我们,由此也阻止了他们歪曲、扰乱并正在最后掏空我们的存在,这里的是与不,所代表的态度,正是按照人自身的生活尺度寻求主体性回归的表征,找回驾驭网络信息和把握自我发展方向以及对自己思想行为的理性和道德判断的能力,寻回失去的精神家园和人的灵性,从而构建一个真正属于人的世界。

(三)旨在呼唤大学生对人的价值存在的反思

为了避免网络技术带来的无法排解与呆板僵硬的机器交往的孤独、冷淡甚至无情,特别是摆脱因技术而陷入的人被抽象化、人被符号化和人被工具化的严峻现实,我们必须重建大学生的价值观世界,培养他们努力重视自我在行动中的主导作用,提高对自身的价值向度以及在自我发展中的关注度,从而在帮助他们理顺人与技术的关系,更好地把握自身发展,达到实现在与他人共存中获得价值存在的体现与意义。

三、人文关怀: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实现虚拟善之必然

在最本然的意义上,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文关怀精神的体现,新时期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教育中实现探求人的存在价值,全面提升人性的层次,建设人本身,追求人生终极意义,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使命,就必须既发挥网络技术优势又使学生的网络生活更加文明,在探寻人文关怀价值的实现途径中达到虚拟善。

(一)注重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

具体地讲就是我们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以关注生活为切入点。马克思指出人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生活只能自己说明自己,生活的目的就在于生活本身,他自足地具有目的,确切的说生活自成目的,任何超出生活的东西对于生活都是无意义的,生活是生活意义的界限,这点决定了人在生活之外设想某种更高的目的必定是莫须有的,而且即使有,也仍然对生活没有意义,网络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无论是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最终都只能在网络上解决。因此,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在关注生活过程中,首先要把握生活,根据网络生活的特点,把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转化成大学生们喜闻乐见的集知识性、娱乐性、趣味性以及政治性为一体得信息,尽量做到把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生活相关联,并通过网络平台趋利避害,在不断关注他们的同时满足他们合理的需求,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帮助他们实现人生价值。其次要融入生活。过于正式化、政治化与直白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新时期的大学生敏感又富有个性,任何强制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在他们面前都显得比以往来得惨白无力。因此,用情理渗透方式将教育融于的无形网络生活,学生心灵才会逐步被感染、陶冶与启迪。否则,将难以消除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触或戒备心理。最后要引领生活。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说谁掌握了信息,控制了网络,谁就拥有整个世界,任何对网络世界的无视都将导致开展思想政治教育阵地与空间的失去。因此我们进行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紧扣时代脉搏,在现实生活基础上,关注网络、适应网络空间的立体性、动态性以及超时空性,做出前瞻性的判断,利用大学生在网络生活中蕴含的大量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积极开发其富含正确价值引导功能的生活资源,并使之充满生活色彩,拉近我们教育者与大学生之间在时空和心理上的距离,积极正确引导大学生的网络生活,让他们在自然的状态下接受思想教育,从而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强化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主体性

众所周知,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育对象在多大程度上接受教育者传导的新知识、新观念和科学理论,把它纳入自己的主体意识中并创造性的、能动地自觉地外化为自己的行为,都取决于教育对象自身主体性发挥的程度,网络这个虚拟的社会里主体性是否得以发挥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重要标准。因此,新时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要帮助其走出网络角色迷失,唤醒其主体意识,注重塑造其良好的独立人格。首先,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网络主体意识,在网络世界里以主人翁的姿态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在网络世界里做到游刃有余。其次,唤醒大学生对人格意识的追求,使其明白人正因为具有其他生物所没有的理性、情感、尊严和价值而具有社会价值性,这样是人与动物最重要的区别,也正因为这样人需要被尊重,决定人不仅是手段更是目的,每个人至少要被当作人看待,任何人都有价值,学校制定合理规章制度,杜绝藐视贬低人的价值和尊严的教育行为,营造和建立和谐的教育环境,培养与提升大学生的人格意识,发展独立人格,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完善的独立人格形象,使得大学生个体得以全面发展,进而实现在改造与适应客观世界中既不断超越外部世界也不断获得新生。

(三)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心理关怀境遇

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对个人生存和发展的价值关注,是我们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经验和优良传统,而心理关怀正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在这种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努力实现网络教育对象的心理健康。而创设相应的网络心理关怀情景正是以是否符合以人为本为为基本要求。首先,努力创建有利于大学生网络健康心理自我发展的情境。网络世界的复杂与虚拟既提高了大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也实现了大学生在心理素质发展上的全面性。现在出现的网络综合症网络迷恋等心理疾患,是网络世界给人们带来的不良影响,要改变这种状况,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要发挥网络信息传播的相对自由、开放、以及平等,特别是网络疏导和网络心理咨询的隐蔽性,消除大学生的各种顾虑。利用网络的优势,将有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般知识以及不同阶段常见的心理问题、心理障碍的表现特征以及常规治疗方法传播到网上,学生通过网络进行自我心理测试,实现自我调试与治疗,帮助其形成健康心理素质,或者在网络社会中模拟创设出现实社会中一些常见的教育场景,如何面对挫折、面对生存、控制过激情绪等,让学生在接受这些情景的感染和教育中进一步全面准确了解自己,为大学生获取心里健康知识开辟新途径。其次,创建网络心理调适情景。当大学生们置身于复杂多样的网络环境中,不可避免的会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如何缓解这些问题,这就涉及到网络心理调适,将直接心理调试如心理辅导、心理咨询方式等与间接调试结合,而间接调试即就是日常交往、集体活动等影响下的情境干预。这种干预类似于心理学中的移情。让大学生在参与集体活动过程中对原有的心理压力进行移情释放,从而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实施教育者在其中主要起到的作用就是有意识的创设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和积极的活动氛围在这个环境中让学生明白与人相处时线上与线下共存,而且只有在现实世界中能很好的与人相处合作才是做重要的,这是最终拥有成功人生的前提。当然作为教育者也积极主动地参与网络交往和沟通,在平等的交往中不仅努力实现与大学生主体共同创造一个适于交往的网络氛围与环境,而且有意识地关注大学生的道德行为,注重培养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应然的道德感和责任感,最终帮助大学生形成在网络社会中健康向上的网络个性与交往行为。

作者:江冰 单位:福建船政交通职业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研部

第二篇: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

1高校贫困生理想信念缺失的现状

社会的变革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判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和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人,国家和各高校用于资助贫困生的专项资金也快速增长,为贫困生顺利完成学业提供了经济保障,大多数贫困生都能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他们心存感恩,胸怀责任,乐于奉献,具有自信、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品质。但也有相当数量的贫困生以贫困为借口,抱怨自己物质匮乏,精神空虚、情感苍白等,且把这些问题的产生完全归结于社会、家庭和学校。因此他们认为,自己获得资助是天经地义的,把他人的帮助视为理所应当。他们在思想上不求上进,在学习上混沌度日,在生活上攀比享乐等。这些都是高校贫困生理想信念缺失的体现,具体分析当前高校贫困生的理想信念缺失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高校贫困生的理想信念呈现出功利化的趋势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的物质观念和价值观念的多样化给高校贫困生理想信念教育带来很大的挑战。高校贫困生的理想信念日趋功利化,尤其表现在对金钱的认识上,八成以上的贫困生认为钱不是万能的,但万万不能没有钱。因此,物质上的匮乏,生活上的拮据,使得大多数贫困生在行为价值的选择上向物质和金钱看齐,甚至置自己的理想信念于不顾。例如许多学生择业的期望值可以说居高不下,对于薪金方面的要求较高,而忽视个人的专业与发展空间。

1.2高校贫困生的理想信念凸显道德滑坡的趋向

在道德层面,高校贫困生受社会道德滑坡的思潮影响较大。高校贫困生因自身的贫困,而产生道德情感冷漠和道德缺失现象,这种道德与情感的冷漠不仅仅体现在其日常生活中,更蔓延至他们的理想信念层面。具体体现在:他们注重及时行乐,对待人和事,他们注重现实性,忽视情感与道德。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随之而来的的各方面的竞争压力和物质利益必然会更进一步影响高校贫困生的道德水准。

1.3高校贫困生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日渐弱化

经济全球化带来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多元的文化和思想冲击。我们处在一个多变的时代,在这样的复杂社会中,更加剧了高校贫困大学生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的弱化。使得部分高校贫困生在追逐社会物质利益的过程中迷失人生的方向、扭曲人生的价值、丧失人生的信仰。尤其是在信息化的时代,由于外来文化的渗透与入侵,对高校贫困生的影响之大,他们的社会理想信念逐渐西化甚至弱化,这是值得每一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去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2新时期以理想信念教育为突破加强高校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当前高校贫困生理想信念缺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归结起来主要有四方面的影响因素,分别是贫困生个人、贫困生家庭、所在学校和社会。因此,新时期要解决贫困生理想信念缺失的问题,找到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对策,还必须着眼于以下四个方面。

2.1切实加强对高校贫困生自我提升与完善的思想引导

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思想引导,这是做好贫困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加强对贫困生的政治理论引导,首先,用政治理论武装贫困大学生的头脑,帮助学生树立坚定的社会主义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要加强对贫困学生的学业指导,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更多地投入到学业中,扎实掌握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并且要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最后,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的过程中,深化思想认识,获得价值肯定,找到人生的自信。

2.2充分发挥家庭对高校贫困生的科学理性引导

家庭是我们每个人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人生的启蒙老师,也是我们人生影响时间最长和最深的老师。家庭教育对高校贫困生的思想影响较深,只有以积极的、感恩的家庭教育来感染学生,才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方向。当前很多家长只在乎学生的学习成绩,灌输学生只有高分高能的学生将来才能升官发财,这种功利性的思想必然会影响学生的价值取向。因此,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必须充分发挥家庭对学生的科学理性引导,以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加以引领,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

2.3努力改进高校对贫困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教育内容上对现有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进行提炼,祛除僵化的、空洞的内容,做到与时俱进,适时适当引入前沿理论。在教育方式上改变传统的刻板的说教讲授,真正做到理论与实际脱节,用活生生的事例来启发学生,使得我们的教育更有时代感和针对性。此外,高校在校园文化的培育和建设上也应进一步改善,及时对高校贫困生给予物质上关怀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对他们的精神关注,认真落实对高校贫困生的理想信念教育。

2.4新时期以中国梦引领高校贫困学生的理想信念

要着眼理想信念,把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作为时代主题而融入到高校贫困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精神引领。深化认识,引导高校贫困生正确认识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只有把人生理想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才能最终成就一番事业,把国家和民族梦想与个人梦想结合,以中国梦指引个人的成长和成才之路。

3结语

新时期新形势下,高校贫困生所面对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与以往有很大的不同,这也直接影响着他们的知识、思想、信仰、情感、个性等方面的发展。因此,作为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充分提高认识,从实际情况出发,努力探索各种新的方法途径,以加强对高校贫困生的理想信念教育。积极引导高校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怀揣梦想,坚定信念,努力提升自我,完善自我。

第三篇:高校自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1自媒体的特点

自媒体包括但不限于美国的Facebook和Twitter,中国的Qzone、说说、个人日志、个人主页、微博和微信等。自媒体具有以下特点:

1.1平民化、个性化

从旁观者转变成为当事人,媒体由公众化转变为个人化,没有专业的限制。每个大学生都可以利用互联网来表达自己的观点,传递生活琐事,构建社交网络,张扬个性,表现自我。

1.2门槛低、运作简单

在所有提供自媒体的网络平台,只需填写简单的注册申请表,根据相关规则,就可以在网络上发布文字、图片、音乐、视频等信息,创建属于自己的媒体。大学生通过智能手机接入互联网,随时随地发表浏览自媒体,进入门槛低,操作简便,因此得到欢迎,发展迅速。

1.3交互性强、传播迅速

得益于数字科技发展,没有空间和时间限制,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大学生都可以经营自己的媒体,信息能够即时传播,时效性极大增强。因其便捷性与社交软件的广泛应用,自媒体把这种时效性推向极致。自媒体能够即时地将信息传播到受众中,受众可以迅速地对信息传播的效果进行反馈,自媒体与受众零距离,具有强大的交互性。

1.4良莠不齐

自媒体信息有的是对生活琐事的记录,有的是对人生境遇深刻感悟的集锦,有的是对时事政治的睿智观察评论,有的是对专业学问的孜孜探索等。自媒体上各种信息任意传播。优秀的自媒体传播正能量,可以让受众提高生活品味,增强发展事业追求。但大部分自媒体只是一些简单的转载,发表一些个人私事,部分发表虚假信息以及负能量的信息。

1.5可信度低

自媒体数量大,其拥有者大多为隐身的草根平民,平民话语权在此得到伸张。有的自媒体过分追求关注度而忽略了真实性,导致的部分民间写手降低了自身的道德底线。这就导致了自媒体所传播的信息的可信度低。

1.6相关法律不规范

在个体声音得到充分释放的同时,势必会让一些与社会道德、法律法规相悖的声音得以传播。自媒体是个人言论自由权从日常向网络的延伸,应该受到法律法规的限制。虽然我国目前有法令管制网上活动,但主要是对网站的管理上,对自媒体而言需要与时俱进,针对其特点加强规范与引导。

2大学生使用自媒体现状

包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电子书等终端的发展就成为判断自媒体发展的风向标。据统计,2012年6月底,中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其中手机网民达到3.88亿,而台式电脑为3.80亿,手机网民的数量首次超越台式电脑网民的数量,中国进入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期。2015年2月3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6.49亿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到5.57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提升至85.8%,手机端即时通信使用率为91.2%,其中60.0%的中国网民对于在互联网上分享行为持积极态度。在3G、4G移动电话用户大幅增长、套餐流量资费持续下降等因素影响下,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消费达20.62亿G,同比增长62.9%;月户均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突破200M,达到205M,同比增长47.1%;手机上网流量达到17.91亿G,同比增长95.1%,在移动互联网总流量中的比重达到86.8%,成为推动移动互联网流量高速增长的主要因素。这其中,高校大学生是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随着智能终端不断更新,移动互联网的实用性和便捷性显示出巨大的吸引力,推动了自媒体的快速发展。高校大学生追求个性和时尚,思维独立,强调自主发展,不盲从别人的观点,是新生事物最敏锐的观察者、体验者和接受者,是自媒体使用者最密集的群体。

3自媒体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3.1高校学生思想工作者应当有自己的自媒体

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中心来展开工作,必须对学生的言行进行了解。现在的大学生通常都有自己的自媒体,思想政治工作者也应该建立自己的QQ、微博、微信、BBS等自媒体,和学生互动,在互动中掌握他们的言行,了解他们思想状况,从而使思想政治工作开展具有针对性。同时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切实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3.2提高自媒体时代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信息素养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树立自媒体时代观念,切实提高新时代信息素养。只有跟上时代,把握时代思想发展脉搏,才能把握住大学生的思想脉搏,才能让思想政治教育切合大学生的思想状况和实际生活,从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实际效果。

3.3利用自媒体平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自媒体中的信息非常多,既有弘扬积极向上的正能量,也有负面信息、假消息等负能量。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利用好自媒体平台,多角度多层次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个全面、科学发展观等正能量,并旗帜鲜明地批评并抵制负能量信息,让大学生们受到传统优秀文化、优秀党员等信息的引导,认识到负能量危害性。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要贴近社会发展、贴近生活现实、贴近大学生,从而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积极向上的心态。

3.4利用自媒体实现网上与网下教育的结合

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上是见面的方式来开展,自媒体是一种网上信息传播和交流的平台。思想政治教育要在日常各种教育活动的基础上,结合自媒体了解和教育学生,主动利用自媒体把课堂上要讲授的核心价值观点传达出来,以丰富网上网下教育方式,深度融合两者的优势,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良好效果。

3.5开展四位一体的教育模式

思想教育工作的视野从学校向家庭、社会、自媒体共同结合转变,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教育模式。思想政治教育不应固化地遵循传统方式方法,需站在全新的高度、时代的前沿,以开放的模式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开展。家庭应充分发挥天然优势,与学校老师建立联系渠道,利用网络互动平台,加强互动。对于社会和自媒体来说,与高校共享资源,注重社会责任,与高校协同营造积极健康的高校信息环境,截堵不良信息,阻止不良信息向大学生的传播,维护大学生和谐的成长环境。

第四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探究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所谓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质上指的是高等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取得的最终成效与预期目标进行对比。也就是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是用来衡量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果。从某种层面来讲,高等院校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特别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体现出教学的多元化和多样性,进而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增强教学的实效性,满足预期所定目标。与此同时,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还必须要求师生共同进行教育教学计划和目标的设置,通过科学、合理的手段,来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和创新,达到最终的实效性目标。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相脱离

思想政治教育相对于高等院校来讲,其存在的意义和作用非常之大,然而,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我国大多数普通高等院校仅仅将教育的重点放在理论知识层面,缺乏实践操作。究其原因,由于高等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没有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有机关联起来,特别是高校决策管理层,对待思想政治实践教育的思维意识并不强烈,也没有采取高度重视的态度,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和方法过于陈旧。笔者通过对我国相关高等院校展开详细调查和研究,发现有15%左右的大学生认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毫无意义。在这种环境中,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得不到多数人的认可,理论与实践完全脱离,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也无法达到特定效果。

(二)形式化问题较为突出

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高等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仅仅以集体的形式存在,大多数大学生被动的接受思想政治教育,而没有主动参与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如此一来,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满堂灌、无针对性的教育活动屡见不鲜,学生的学习兴趣无法得以提升上去,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势必下降。长此以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难以得到保障,形式化问题较为突出。与此同时,由于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无法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其教学成效远远达不到所定的目标。

(三)人力资源过于匮乏

通常情况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得到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支持,并且得到人力资源的保障。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但是授课教师的事情,也是辅导员的责任。研究发现,我国大多数高等院校辅导员并不具备专业的思想政治教育素质,也没有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同时,一些辅导员所学专业与当前从事工作存在较大的差别,以至于无法起到更好的辅导作用。高校在聘用人才的过程中,通常通过两种渠道:一是进行内部培养,即就是进行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并且严格按照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出符合自身发展实际的高技能、高素质人才;二是进行外部招聘,一部分高等院校在用人过程中,通过外部聘用方式来满足自身发展,也就是通过人才市场或自主招聘方式获得人才。无论是那种用人方式,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辅导人才非常短缺,以至于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无法得到有力保障。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问题的主要原因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普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然成为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问题。然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方面面临诸多继续解决和完善的问题,诱发这些问题的主要因素大致可以划分为两类,下面分别做一阐述。

(一)外部因素

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面临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制约,特别是在信息化、现代化格局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受到经济大环境的影响。高等院校学生在学习思想政治课目的过程中,由于受到外部环境的严重影响,获取信息的渠道受阻,资源优化配置水平过低,消极方面的因素居多,所以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得不到满足。尽管目前处于信息化发展时期,但是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水平依然很低,其所得实效性受制于外部环境的巨大影响。

(二)内部因素

相关学者通过研究指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不但受到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而且受到内部因素的严重制约。通常情况下,内部因素涵盖了高等院校、家庭以及社会,只有三者相互关联起来,形成巨大的凝聚力,方可发挥出积极作用,方可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然而,目前,我国相当一部分高等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并没有发挥自我主观能动作用,也没有与家庭、社会紧密联系在一起,整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盘散沙,缺乏专业的教育教学手段。与此同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理论与实践过程并没有结合起来,教育活动流于形式,根本无法达到内部聚合的目的,也不能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所需。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可行路径

(一)创新教育手段和方法

大学作为一个转型阶段和特殊时期,由于大学生的知识层次、素质技能等层次不齐,所以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其兴趣性和爱好性各不一致。如此一来,一部分学生并不喜欢学习思想政治,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无法得以提升,最终势必会影响到大学生的综合文化教育水平。因此,高等院校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过程中,要加大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的创新力度,摒弃传统的教育手段,以此来提升大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的兴趣。同时,高等院校在教育教学手段和方法创新过程中,可以通过学分制的方式,来强制和约束大学生参与思想政治课目的学习。唯有此,方可从本质上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加大帮扶力度

由于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有所不同,所以在正常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类亟需解决的问题,特别是经济负担,成为一部分大学生学习和生活的最大困难。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大学教育的基础核心组成部分,也是所有大学生所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因此,高等院校要针对大学生的家庭基础经济状况,适当给予贫困生一定的帮助和扶持,进行奖学金、助学金等项目的创设,进而来帮助贫困生度过难关,更好的投入到学习过程中来。思想政治之所以为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是因为其教育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精神,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而帮扶计划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内容,通过对弱势群体的帮助,不但能够体现出高校人文精神,而且能够体现出社会正能量的集聚。因此,高等院校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为了突出实效,取得预期所定目标,则必须加大帮扶力度,提出具备可行的帮扶方案,让贫困学子能够感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灵魂和风范。

(三)优化资源配置结构

如前文所述,我们能够得知,在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遇到资源配置方面的难题,特别是人力资源十分匮乏,资源有效利用率较低,这一系列问题都将严重制约和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成效。基于此现状,笔者通过研究指出,面临二十一世纪的市场竞争格局,我国高等院校必须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实事求是、争先创优,走出一条科学化、特色化、持续化发展之路。与此同时,高等院校必须加大人力资源、新设备资源等的投入力度,大幅提升各类资源有效利用率,杜绝资源无效和浪费,防止一切不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因素的存在。此外,高校需要不断提高人才队伍的专业化、标准化和规范化,进而来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础所需,为自身的发展和国家经济持续增长提供坚实可靠的基础。

五、结束语

通过本篇文章内容的详细阐述,我们对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问题、原因及路径等有了一个系统、全面的认识。笔者认为,高等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受到来自各个方面不同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将严重阻碍和影响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所得成效。高等院校只有结合自身发展实际,与学生家庭、社会等组织保持密切联系,方可共同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和创新的步伐。

第五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缺失与构建

一、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

哈贝马斯是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的主要代表人物,当代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社会学家、思想家。交往行为理论是他所构建的学说理论体系的核心基石,他用交往的观点来解读人与社会的行为,为人们研究人与社会的行为提供了崭新的视野。

(一)交往是主体间的行为

哈贝马斯认为,交往是两个以及两个以上的主体之间发生的行为,所有的参与者都以主体的身份出现,主体间性是交往的第一前提,平等对话是主体间交往的基础。对话的主体接受并承认各方具有同等的地位和权利,并尊重各方的意见,主体与客体间不再是单向交流关系,不再是某一方掌控话语权,而是在交往过程体现主体间相互作用和互为影响。

(二)交往的背景是生活世界

哈贝马斯认为,生活世界是主体间发生交往行为的宏观背景,交往中主体及交往行为始终在生活世界中存在和发展,进行交往行动的主体始终在生活世界的范围内相互理解。这种生活世界就是确定性状态的源泉。现实的生活世界的存在是不言自明的,所有对生活世界的探讨都必须以生活世界本身的存在为前提。生活世界是一个主观的、相对的世界,也是一个直观的世界,不同的经验主体由于其主观视域的差异,所面对的生活世界也各不相同。

(三)交往的核心是相互理解

哈贝马斯认为主体间的交往行为是以理解作为进行的条件和最终目的,贯穿于整个交往过程中。哈贝马斯认为,理解最狭窄的意义是表示两个主体以同样方式理解一个语言学表达;而最宽泛的意义则是表示在与彼此认可的规范性背景相关的话语的正确性上,两个主体之间存在着某种协调;此外还表示两个交往过程的参与者能对世界上的某种东西达成理解,并且彼此能使自己的意向为对方所理解。理解是一种展开于主体之间的交互性的意识活动,要真正实现理解就必须借助于语言媒介,而语言行为的有效性要求则是理解的先决条件。

(四)交往的准则是交往理性

哈贝马斯认为,现代理论关注对意义的追问,追问的途经是人们在语言的交往活动中达成普遍共识,这种普遍共识即是交往理性。具体来说,交往理性就是满足三个有效性要求:即陈述与判断真实、规范正当以及自我表达真诚。交往理性是交往行动遵循的基本准则。交往主体通过建立共同的规范标准、选择合适的语言从而开展对话活动。对话是人们达成共识的最有效的方法,对话就是交往。在对话中,交往主体的利益被充分考虑;交往双方在和谐、民主、公平氛围中,在没有任何外来的干涉之下充分表达各自的观点,主张各自的见解,使交往主体在讨论和论证过程中都获得机会均等的权力。只有摒弃权力滥用而压制话语民主的做法,才有可能通过对话达到相互的理解,才能克服生活世界与系统之间的裂痕而导致生活世界的商品化、金钱化、官僚化等趋向,实现社会的公正与平等。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强调交往的主体间性,并把交往行动建立在生活世界之中,认为交往中的主体是平等的、具有理性的、相互尊重的、互相理解的,些观点,给传统的思政教育教学带来了强烈的冲击,促使我们对当下高校思政教育现状的深刻反思。

二、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审视

很多学者对目前高校思政教育教学的弊端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笔者在吸取学者们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试图从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视角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弊端进行剖析,以期找到教育实效性差的根源,探索新形势下思政教育的新模式。

(一)交往形式重单向度灌输

传统教育观把教育视为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期变革改造受教育者,使其达到教育者预期目的的活动。思政教育正是受这种传统教育观的影响,把受教育者仅仅当作被教育改造的对象,从而构建了教师学生这种单一流向的教育教学链条,教育过程也就演化成了一种单向度的知识理论灌输、思想政治改造和行为控制过程。在对高校进行的问卷调查中了解到,目前高校思政教育教学形式上的现状是,48%的学生认为采用的是灌输教育,31%认为是案例教学模式,仅有10.3%认为是情景教育模式,10.7%的认为是双向互动教育模式。这表面高校思政教育仍以灌输式为主。传统灌输式教育理念认为,教师是绝对的主导者,教育者的主要任务就是传播道德观念、价值理念,就是对受教育者强制灌输。这种教育模式是一种单向度的过程,易导致教师主体性过分张扬,学生学习主动性受到抑制,只能被动接受抽象、空洞的思政教育,最终沦为被教育的奴隶。课堂上虽有问答、规劝、说服乃至榜样引导,但训诫、强制、专断、独白却是教师经常采用的主要教育手段,学生或顺从或沉默,丧失了主体性,这实际上是一种胁迫、强制教育。受教育者难以与教育者抽象、空洞、冷漠的说教产生共鸣。在这种胁迫教育之下,学生除了机械地、暂时地记住一些道德概念外别无所获。

(二)交往内容脱离主体生活世界

目前高校思政教育远离现实生活是一个普遍现象。以知性代替德性,遗弃了交往存在的土壤。思政教育主要是关涉人的思维、精神、价值世界的教育活动。但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却是以知识和概念为中心,教师以讲授、考核思想品德知识概念体系为主,把知识和德性混为一谈,忽视大学生道德行为、道德信仰的养成,使大学生仅仅掌握了道德的知识却难以解决实践中的道德问题。这种思政教育教学模式虽注重了知识却遗忘了知识产生的土壤生活世界,陷入了知性教育的窠臼,学生学到的不是沉甸甸的思想觉悟和价值信仰,而是枯萎的品德语言符号和知识泡沫。教育环境封闭,阻断了与生活世界的交往。受传统灌输教育的影响,目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主要局限于学校与课堂,家庭、社区、各种公众场所都未纳入教育视野,这就割断了思政教育与自然世界、社会生活的联系纽带,从而也就失去了生活世界的资源与滋养。教育政治性泛化,使交往远离现实意义。高校在思政教育教学中,往往会设计完备的、详尽的思想政治素质手册或榜样、英雄人物图谱,试图用政治、纪律条文约束、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用高、大、上的典型形象感染、引导学生。但是由于这种方式已用得过多过滥,带有明显的政治教化色彩,会使学生感到毫无新意甚至庸俗,从而不予重视,甚至厌弃。而有的光辉榜样是应政治需求打造的,并无榜样力量可言,难以走进大学生的内心。如果思政教育不切实际,远离日常生活世界,仅仅停留在宏大述事的政治层面,是难以使受教育者产生认同与共鸣的,同时也使最接地气的学科成了高高在上的学科,最具吸引力的学科成了让学生最排斥的学科。

(三)交往主体缺乏积极体验

在思政教育中,大学师生明显体验不到思政教育的理性魅力。一是规训抑制了交往主体间性。法国思想家福柯曾在《规训与惩罚》一书中指出规训教育以对人的支配、处置、压制、型塑为主要特性,这正是当下思政教育的主要形式。教师的任务是讲授课程知识体系,教学过程除了知识灌输的线性流动外,少有针对学生兴趣需求、当前社会发展现状以及国际国内时事而开展的教育活动,主体在交往中缺少身心体验和感悟,缺乏心灵碰撞与交融,无关精神,无关价值,这种思政教育难以展现交往的魅力。二是主体交往动力不足。高校教师主体对自身专业的认同度往往低于其他专业课教师,表现在自身的教育使命感不强,潜心教育教学动力不足。学生主体交往动力缺乏也显而易见。调查显示,大学生思政教育课到课率明显低于其他专业课程,传统的单向型的思政教育使受教育者被物化,难以满足大学生对道德信仰、价值观念的表达与交流的需求,缺少理解与沟通,难以激发情感体验,他们只能被动地接受教育者的宣讲,无法内化为自己的信念。三是交往主体间缺乏理解,情感淡漠。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有这样的观点:道德并不仅仅是个行为问题,它也是一个情感问题。传统教师学生单向交流形式忽视了学生的生命意义与价值尊严,完全按照成人社会的意图对学生进行品德上的规置、训练和加工,主体间缺乏理解与对话,受教育者成了无情感体验的、被动的接受知识和道德规范的容器,这种教育自然无法感染学生,唤起学生的情感,也会导致交往主体情感淡漠。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实效性低已是不争的事实。要改变这一现状,笔者认为要理顺交往主体需要、情感体验、理解与共识、自我反思各要素的内在机理,积极创设合适的教育语境,张扬价值观教育的主体间性与多元性,凸显交往理性,构建面向生活世界的多维交往渠道,提高大学生独立判断能力。

三、交往思政教育路径探索

基于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高校思政教育应实现课程观的转向,使思政教育主体间性向有利于以人为本,有利于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且充满人文精神,内容更加丰富,方法更加人性化的方向转变。这种转变也是向实现完整的个体及其完整的生活转向。

(一)构建多维交往模式

主体间性理论的最大意义在于,它彻底否定了传统思政教育中主客二元对立的教育观,为思政教育构建崭新的主体主体观念提供了理论指导。在思政教育中,只有坚持主体主体教育观,才能把受教育者从被教育改造的对象的角色中彻底解放出来,从而构建思政教育多维交往的路径。首先教育目标上,强调对道德概念、知识的习得转换成对价值观念、道德信仰的领悟,重视大学生积极情感体验以及将正确道德观、价值观转化为自觉行动能力的培养。其次在价值观教育过程中,不但强调教师对学生的知识传授,更要重视学生价值观的提升以及对价值取向的表述,这就需要给学生提供交流表达的平台,如对话、演讲、辩论、社区实践等。再次开辟交流沟通多元渠道。丰富交往内涵,扩充交往手段,开拓交往空间,延长延展交往时间,搭建纵横交错、上下互动的交往平台,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多维的交往联系。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科技传媒的迅猛发展,主体间交流沟通手段多元化的时代已经来临。面对面是主体间交往的主要形式,利用新技术进行交流也应受到重视。网络交往是思政教育必须重视的一种新的形式,师生都应主动适应这种新的信息技术。高校要致力于研究如何使社会主义道德观、价值观适应网络语境,及时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实践,通过引导学生参与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的大讨论,促进学生自觉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比如利用微信、微博、德育网站平台等对现实社会中诸如诈骗、强拆、贪腐案件等展开讨论,培养大学生的道德分析、道德鉴别能力,引导大学生有效抵制国内外负面价值观的影响和渗透。

(二)构建面向生活世界的教育通道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必须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脱离生活的教育无异于在岸上教学生学习游泳。这表明生活世界是思政教育的源泉,高校思政教育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摒弃任何的不从实际出发从理论到理论的做法。交往理念要凸显人文精神与时代特征。思政教育要充分考量当代大学生成长背景,承认并尊重多元价值文化取向的客观存在,允许多极主体之间围绕不同的道德理念、价值观念展开对话。注重主体的个体需要、情感体验、人文情怀、理解与理性、自我反思,通过交往中的对话与讨论,循序渐进、合乎情理地促进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要从现实生活、现实社会中提取素材。思政教育不能将生活世界搁置起来而局限于课堂中的交往教育,远离生活世界的思政教育必然会被生活世界所抛弃。思政教育要把生活世界作为师生共同的教科书,要迅速把社会热点问题、焦点问题纳入教育内容,不仅正面的东西要吸收,反面的案例也要纳入。教学不能局限于班级授课制。要走出课堂,走出学校,深入到更广阔的生活世界中去,让受教主体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去形成和验证自己的道德品质和思想观念。四是教育效果的评价要面向生活世界。教育效果评价不应该局限于知识世界,更应该以日常生活中大学生的价值观与道德行为规范来考量教学的实效性,注重理性、全面、客观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性、激励性、发展性的功能。

(三)强化交往行为的主体间性

只有张扬主体间性,才能使交往行为更加合理。主体间性要求高校思政教育过程中承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作为平等的交往主体,互相尊重对方的话语权,彼此之间开展交流与沟通,达成一致意见,实现对教育内容的认同和接受。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在交流中成就自己的本质,交流不只是手段,同时也是目的。教育应加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以及学生与社会等的广泛交流,要创造条件进行理性的有效的交流沟通,提升交流沟通质量,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努力创造轻松、自由和平等的交流环境,消除教育者的话语霸权,这样,才能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理念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高校教师在传播道德观念时,要充分了解与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差异和价值选择,引导学生以宽容、理性的态度对待多元价值文化的冲击,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统领作用,增强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反思和互相交流。教师在张扬主体间性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教师放弃话语霸权并没有放弃主体权利,因此要主动承担起作为主体应有的责任,引导大学生在全球化进程中远离糟粕,不为西方国家的不合我国国情的、腐朽的思想观念左右。高校思政教育的现状,迫使人们去思考它的弊端之根源,迫使人们去寻求走出困境的路径。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给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野,为当下思政教育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如何利用这一理论促进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是一个重大的课题。对这一课题的深入探究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

第六篇:全球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意识形态安全面临威胁

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与核心。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方面是意识形态教育,从这一层面来讲,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是意识形态教育。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是维护我国意识形态安全的客观需要,关乎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前途与命运。在当前深化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各种外来的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必然会冲击我国的思想文化领域,严重影响、侵蚀人们的思想观念,外国敌对势力从未放弃颠覆社会主义制度。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让敌对势力更加重视利用意识形态的武器,以实现其政治图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形势是异常复杂的,任务是空前艰巨的。高职院校作为全球化背景下迅速发展起来的一批高校,面临的意识形态安全问题尤为突出。各高职院校重视技能培养的办学追求容易导致在实践中出现放松、忽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面。在互联网发达的今天,这种情况致使高职院校的学生在思想上处于无防护的状态,极易受到非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影响,为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带来隐忧。为了维护我国的意识形态安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统领工作全局,采取多种方式、形式,确保师生政治上坚定信仰,思想上坚持信念,价值上坚守选择。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教育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培养学生理性思维和创新精神,对院校内出现的各种思想进行有效引导,确保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推进。必须坚持弘扬主旋律,唱响时代强音,培育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操;用理论正确分析解读社会问题,不断用主流的意识形态和科学的思想理论武装学生的头脑,提高学生抵御思想侵蚀、防腐拒变的能力。

二、主流价值观念出现错位

价值观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价值观对人的行为具有指引作用,正确的价值认识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判断,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我国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在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展开的。全球化所形成的开放性环境,为多元文化的交流融合提供了现实基础。当前的开放格局为资金、技术、经验的引进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条件,同时也使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得以在开放、多元的文化环境中开展进行。在开放性环境下,中国与西方因文化背景、制度选择、价值观念等差异所引发的文化碰撞成为常态。伴随着资金、技术、经验的引进而陆续涌入的多元的西方思想文化,对长久接受单一思想文化教育的大学生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大学生的价值观不可避免的会受到冲击与影响。经济改革和社会转型必然会改变人的价值观念。开放的环境使得各种思想在同一时间和空间并存。在这样的形势下,思想尚未成熟的大学生在面临多种价值选择时,必然会出现各种迷茫,表现出对既有价值观的困惑与怀疑。缺乏必要判断、识别能力的学生在面对各种思想冲击的情况下,无法理性思考自己面临的各种问题,不能理性分析各种社会现象,致使学生出现理想信念缺失、道德认知与行为脱节,价值判断、价值选择发生错位、缺失。价值观缺失留下的思想真空,被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等所代替。前中宣部部长、现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同志2009年在《求是》撰文指出,要清醒地看到,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国际环境中不确定、不稳定、不安全因素明显增多,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日益频繁,国内社会思想意识多样、多元、多变特征更加凸显,如何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凝聚社会共识,引导人们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对我们的重大考验。坚持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教育学生是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要求。要大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的理论成果。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确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指导地位,为当前多样易变的价值观念提供方向性指引,以鲜明的旗帜引领、整合多元的社会思潮。要紧紧围绕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结合高职院校实际,加强理论研究,深化认识水平,挖掘中国传统价值观和西方价值观的积极内容,不断阐明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加大教育宣传的力度,通过各种活动把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具体化、日常化,融入到各项校园活动之中,形成普遍的价值共识和有效的教育合力。

三、教育内容方法受到冲击

教育内容及教育方法是职业教育核心要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载体。高职院校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内容上具有模式化的倾向,重视知识的讲授,政治觉悟的提高,忽视学生的情感培育及人文教化;在教育方法上具有简单化的缺点,在课堂上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未能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视学生自我反思的检视过程。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过程表现出对工具价值的过分追逐,单纯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国家实现其政治目标的手段,未能发挥其对个体人格塑造的现实功能,片面追求所谓的实效性,忽视教育规律,背离了教育的本质目标。全球化催生的、以互联网为支撑的开放性环境,使得各种性质、各种形式的新旧事物在学校范围迅速传播和扩散,这对我国以教材为主要形式的教学内容及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形式的教育方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只有反映时代进步要求和体现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内容,才有被社会成员普遍认可和接受的可能,这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规律。这一规律表明,教育内容必须要不断创新,与时代和社会发展保持同步。对于具有强烈求知欲的学生而言,他们易于接纳新生事物,同时也容易受到以新形式面目出现的落后思想的影响。在信息时代,知识传播渠道多样,传播速度快捷,各种思想文化、理论思潮、价值观念依托互联网广泛传播,致使学生在面对纷乱复杂的信息时无所适从,迫切需要思想、方法的指导。2005年以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及方法手段不断发展和完善,但与迅猛高速发展的社会现实相比,滞后性明显,不能与学生对社会的感性认识相契合,出现理论与现实的脱节,教育效果不佳。高职院校必须以求真务实的态度,不断创新,解决好教育内容及方法手段滞后于时代、社会发展的问题,实现理论与现实的有效融合。在教育内容上,要立于时代的高点,以发展的眼光不断总结社会现实,凝练升华,丰富教育素材,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与学生的认识实际相符合,与学生的思想现状相适应。要大力发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吸收外来先进文化,开发校园自身文化,构建具有民族内涵、符合世界潮流、反应自身特色的教育资源。对传统的灌输式教育方法要进行改革、更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来丰富教学手段,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要主动抢占互联网高地,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新的传播前沿;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社会实践活动,以学生亲身实践的方式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

第七篇: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方法

一、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理想信念缺失,功利倾向严重

青年教师选择加入民办高校的原因不尽相同,有些是为了高收入,有些是因为没有别的选择,有些是想以此为跳板,寻求更好发展等。这些教师对各种与党有关的政治活动与学习表现淡漠、缺乏热情;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上学时的阶段;对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种种问题,无思想准备;对党的认识模糊不清甚至因为腐败等一些社会不公现象而对党产生不满情绪。

2.价值观异化,社会责任感和敬业精神缺失

民办高校的特殊环境造成很多青年教师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他们往往把教师当做一种谋生手段,过分看重金钱利益,在校内外拼命接课,以求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利益。对于评职称或做科研更是以为自己带来多少利益为前提,缺乏以培养人才为己任的思想;课下时间忙于做很多的社会兼职,如炒股、经商、校外代课等,精力分散,难以保证上课质量。

3.职业满意度低,职业道德淡薄

青年教师对工作大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不满意,甚至有相当一部分在时刻关注着招聘信息,寻求机会跳槽,教师流失现象很严重,剩余教师也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这就造成有的教师上课迟到或提早下课;不深入钻研教材和资料,上课时文不对题;上课时无精打采,备课不认真,上课讲到哪算到哪;个别教师对学生成绩不能严格把关,甚至故意刁难学生,向学生索要财物等。

4.教育方法乏味,错过教师最佳成长期

目前很多高校都是采取读文件、念稿子等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些方式和内容比较枯燥、乏味,缺少对教师工作、生活等问题的关注,难以受到青年教师的欢迎。另外,民办高校由于教师的缺乏和管理体制的混乱,给青年教师施加过多的教学及其他工作任务,造成有些教师为了完成领导指派的工作或者教学任务,没有精力去钻研课本的深层次含义,这样的教师其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二、加强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途径

1.建立和完善科学的激励制度

在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中,要建立适当的物质激励机制。如对成绩显著的教师加大奖励力度、设立各项成果奖等,为教师创设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环境,如设立健身房、教工活动室、图书室,改善办公条件,组织教师旅游,安排家属联欢活动等等,增强教师的归属感。

2.采取多种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加强青年教师的思想政治教育,还需要领导重视,划拨专款经费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采取多种方式,多种途径开展,如组织出外参观学习、举办各种比赛、定期邀请专家进行政治理论、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专项培训等,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思想道德修养。

3.关心青年教师的工作和生活,解决其实际问题

民办高校青年教师思想不稳定、流失严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很多教师由于参加工作时间短,收入低,待遇差,没办法解决工作和生活中一些实际问题所造成的,如结婚购房,孩子入托、上学,赡养老人等。所以,把思想政治问题与解决青年教师的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改善他们的教学科研条件和物质生活待遇,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才能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敏才智和工作积极性。

4.采取互补原则,加快青年教师的成长

民办高校可以根据能力知识水平的不同,利用一部分青年教师个人的优势,去弥补个人或组织以及他人的不足,实行优化组合。(1)采取年龄互补的组合,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传、帮、带作用,让年轻教师多听老教师的课,使其取长补短,以充实自己的教学水平,使青年教师尽快适应教学环境。(2)采用优势互补的组合,使不同优势的教师之间互相配合,提高教师间工作配合的默契度,充分发挥每个人的能力。

5.提高青年教师心理素质,培养其积极向上的思维方式

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首先出台相关制度政策,如鼓励青年教师积极进行学习,考取相关证书等,帮助教师提升各方面的能力。其次积极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培训,如心理讲座、拓展训练等,提高其心理素质,以应对工作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再次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平台,领导者要以身作则,公正公平,敢于奖优罚劣。校内环境如设施、教具等,要保证舒适,实现以境寓情,以情留人,促进人际关系的健康发展。

第八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

大学生在学校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和他们接触最多的是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用行动来影响学生。比如,在和学生的积极交流中,教师要对他们进行正面的引导,让学生主动进行思想政治知识的探究和学习,提高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另外,教师还要深入探究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深刻理解和掌握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并把这些思想作为教育工作的指导,加强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学习和探究,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真正起到对学生教育和引导的作用,促进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

二、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进行教育

在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教师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学生被动接受大量理论知识,没有经过主动思考和分析,掌握的都是理论知识,不能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随着素质教育的进行,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论,在教学中认真贯彻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找到他们感兴趣的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教育工作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取得较好的效果。鉴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他们具备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因此,在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时,教师要创新教育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觉悟,促进他们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一)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育工作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教师要把学生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状况,对他们进行有效的引导,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究过程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思想政治学习中,才能从思想上提高他们的道德认识,使学生在学习和工作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想和行为习惯,使学生的综合素质获得有效提高。另外,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教师还要摆脱传统思想教育模式的束缚,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使思想政治教育真正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并让他们将获得的思想教育反映到行动上,使教育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结合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不仅要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还要结合他们身边发生的事情进行教育,使理论知识和实际生活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积极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分析熟悉的事情过程中实现教育目的。除了结合学生身边的事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外,还可以结合社会实践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渗透。通过开展丰富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过程的过程中接受教育,使他们在提高社会实践能力的过程中提高思想认识。

三、利用网络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要根据当前社会发展的形式,选择学生感兴趣的教育方式,在和他们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意识。在进行教育时,教师可以建设校园网络平台,通过网络之间的交流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了解学生的想法,在他们遇到问题和心理压力时,能够引导他们正确解决这些问题,舒缓学习和生活中的压力。同时,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学校和家长的联系,使教育能够紧跟时代潮流,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的创新。

(一)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

在网络发达的现代社会,教师和学生进行交流时可以通过QQ、微信、微博等方式进行。在网络交流中,可以让学生及时了解到班级管理的动态信息,使学生充分了解班级中的成员和活动。同时,通过交流,教师能够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对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进一步拉近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摆脱对教师的畏惧心理,有利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利用网络加强家校联系

家庭与学校是学生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与重要手段。为此,高校可以班级为单位建立与家长的直接联系,如QQ群等,将分散在全国各地的家长与教育工作者联系起来,在教育者与家长之间展开充分的交流与讨论。这样可以让彼此更全面、更深刻地了解学生在家中与学校的表现,及时了解学习的思想动态与心理趋势,将问题扼杀在萌芽状态。当学生出现问题时,可以发挥家长和辅导员的共同作用来帮助学生改正。同时,家长之间可以互相交流教育心得与感受,这是一个家长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的重要平台与途径。将家长纳入教育机制,形成更为强大的教育力量,有利于学生思想政治水平的全面提高。

四、结语

总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他们积极提高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并能够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把对思想政治的认识反映到行动上,采用多种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使思想政治教育在他们的积极参与中获得实效。

第九篇:高校微博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一、微博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第一,微博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微博用140个文字实现随时随地分享新鲜事,它低文学门槛、方便快捷、裂变式传播、互动性极强。草根发的信息也能在几秒内传播到世界各个角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正在面临着传播缓慢、信息滞后、教育者与学生缺少沟通等挑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难度增大,效果不理想。微博的及时性和互动性可以使微博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提高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第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内容决定的。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把他们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i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包括理想信念教育、集体主义教育、政治观教育和道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务和内容就决定其必须通过快捷、传播性强的微博作为其载体。

第三,微博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着内在的一致性。

现代心理学家指出一切文化传授活动都是传播活动,一切直接教育行为都是由传播实现的。由此可见,大众传播媒体成为了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对个体的社会化也起着重要作用,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微博作为新时期出现的大众传媒,也必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到来便利。

二、微博运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问题

进入21世纪,随着网络的普及和微博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高校已经并正在运用微博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在开发和运用的过程中还是存在着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微博重视不够

随着微博越来越渗透到人的日常生活工作中去,许多高校开始建立了校园官方微博,运用官微发布学校的新闻,消息进行宣传。他们忽视了官微的教育作用。他们仅仅是发布一些和学校工作有关的新闻,很少会涉及到学生工作的微博。导致学生对学校官微并不关心,甚至会抵制。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也因为缺乏相关技术而不能很好地管理微博。许多高校虽然已经建立了官微,可是不经常更新,形同虚设。其教育作用更是无法发挥出来。最重要的是大学生虽然是使用微博的主体,可是大学生对教育微博关注甚少。ii根据调查显示,大学生关注最多的是名人微博,其实是新闻微博、娱乐微博。教育微博甚至都不能排到前十名。因为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对微博的重视?如何提升高校教育微博的访问量和点击率?如何扩大高校教育微博的影响力?这将是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2.微博的独特功能优势没得到充分发挥

微博作为大众传媒最新的形式,与传统的载体相比,微博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有着独特的优势和功能。第一,微博的共享性,使得微博传播者和受众之间、教育着和受教育者处于平等位置,平等自由地交流自己的思想和意见。然而现实生活中,教育者仍然是处于高高在上的位置,受教育者处于被动地位。微博的共享性没有得到有效地发挥。第二,微博的互动性,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可以通过微博转发、评论、私信等进行互动,及时交流思想和情感。但当前的思想政治教育微博因为受学生的关注度低,其互动功能发挥也是不足的。第三,微博的及时性,微博的裂变式传播,消息可以在瞬时传遍世界,然而高校的微博常常得不到维护和更新,同时对微博疏于管理。及时性根本也无法体现。

3.信息为微博应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冲击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既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又是一个巨大的垃圾场,各种垃圾信息和不健康信息交错在一起,这对于高校大学生的思想危害是及其严重的,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但是又没有完全形成,学生的辨别和分析能力不强,及其容易受到外来不良因素的影响,这使得传统的校园主流文化受到了冲突,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iii网络的虚拟性也给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挑战。

三、运用微博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第一,培育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

教师队伍的质量是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效果的关键性因素,为了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教育工作可以顺利开展,就必须建立一支专兼职相结合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其中以培养专职教育者为中心,加强对其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培养,尽快培养处一批专家型的教育者,使他们能够运用微博这一新的网络交换媒介,与学生进行有效地沟通,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提高教育的感染力和有效性。与此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社会化的活动,是存在于社会的各个领域的广泛的活动,所以要培养兼职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形成以专职教育者为主导,专兼职相结合的全民教育的新局面。教师们在高校建立一个专门用于教育的微博来反映和处理学生的反馈信息,使学生的个人意愿能够得到充分表达,各高校应该建立起一个专用微博来及时地获取大学生们所反馈的信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可以深入了解学生心灵深处,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第二,增强大学生运用微博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自觉意识。

微博的出现对他们的学习,思维,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产生重要的影响。从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到微博,新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并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又一个新的载体,作为一种新的传播手段和传播工具,传播着越来越多的政治信息和意识形态信息。方式越来越灵活,渗透越来越深入,管控越来越困难,影响越来越长远。在现阶段,社会环境复杂,大学生们所要面临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难度也越来越大,传统的教育方式已经不能再适应这种新的变化,所以,我们必须跟上潮流,积极顺应这种变化趋势,充分认识到微博作为教育方式的巨大优势和特点,积极探索微博作为新载体的新途径和新思路,只要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先存着的复杂的思想和社会问题,抢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制高点。

第三,充分发挥微博的校园舆情监测和思想引导作用

微博的方便快捷和个体性的特点,越来越得到大学生的喜爱,他们可以在微博上自由地宣泄情绪,表达情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微博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情感变化。因此,高校应该加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队伍建设,加强对校园微博的监测,充分利用好微博这个校园舆情的监测窗口,以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预测性和前瞻性。此外,要充分利用微博平台的思想引导作用,要坚持疏导结合,及时沟通的原则,对于一些突发事件和热点问题,高校要充分利用好学校官方微博发布平台,开诚布公的与学生开展良性的互动,及时发布权威信息以正视听,疏导民意,引导舆论导向,消除不良影响,充分发挥把关人角色所起到的信息疏导作用,引导和形成符合社会价值取向的校园网络舆情,营造良好的网络媒介舆论氛围。

第十篇: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

一、传统的教学管理工作中思想政治教育缺失的表现

片面强调教学管理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推卸教学管理者应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职责。将教学管理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生硬地割裂开来,分属到不同的管理部门,各司其职,缺乏沟通和融合。过分强调教学管理制度的强制性和不可侵犯性,忽视了学生应有的相应权利,缺乏亲和力,容易使学生产生逆反情绪。部分高校的教学管理制度缺乏人性化,只强调了管理的功能,而忽视了服务的功能,不能合理解决教学工作中不断涌现的新问题,易造成教学管理者与学生间的误会,冲突也时有发生。

二、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思想政治教育是新时期高校提高研究生教学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在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管理者要考虑学生的感受和需求,做好解释说服工作,让管理者与学生平等交流、继而感情碰撞并产生思想共鸣,从而将思想政治教育自然而然地融入教学管理过程中。这样学生在思想上意识明确、情感上有了认同,学习上有了动力,管理就有了很好的基础,自然教学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也就得到了提高。

(二)思想政治教育为教学管理提供思想导向,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优势引导教学管理人员转变管理观念,改变依靠管理制度的强制性和权威性来管束学生的方式,把管理内容和目的渗透到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以间接、隐蔽的方式传递给学生,避免管理制度因明显的目的性引起反感和抵制的心理,为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保驾护航。

(三)构建新型的教学管理模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教学管理的有机融合。

高校研究生管理工作的中心是教学工作,无论是重视程度上,还是在时间上,都占有绝对优势,因此,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因地制宜作以引导,这种引导的作用就远胜于枯燥的说教。但目前高校在教学中忽视思想政治教育,致使在教学这个主阵地没有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造成教学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脱节的现象。只有在教学管理中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发挥教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与媒介作用,从而使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构建新型的教学管理模式,推动研究生教学改革的进程。

三、保障教学管理中思想政治教育作用得以实现的措施和原则

(一)转变传统教学理念,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中国的研究生教育已经从侧重管理向管理与服务并重转变。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要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以人的全面发展为落脚点,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以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全面、协调发展。改变传统的以管理为本位的教学管理思想,使教学管理制度既具人情味,又不失法的权威性。

(二)坚持全方位育人的原则,构建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新型的教学管理模式

新时期高校研究生教育工作要坚持全方位育人的原则,构建管理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新型的教学管理模式。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充分融入到整个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以理服人、以情感人、以精神鼓励人的作用,协调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与学生之间的利益关系,使学生在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受到教育、思想觉悟水平得到提高,从而建立健全教学管理制度,保证教学管理工作的顺利实施。

(三)坚持正确引导为主,惩戒为辅的原则,优化教学管理制度。

在整个研究生教育教学活动中,一方面,管理者对学生的管理应是以正确思想作为引导,承认和接受不同学生存在的差异性,从而减少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过多强制和监督。另一方面,在学生的处理过程中,将教育与惩戒相结合,以说服教育为主,惩戒为辅,使学生明白事情的严重性。而教育者抓住时机及时进行教育,可以灵活运用多种教育方式,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错误,从而主动地去改正错误。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学管理者作为高校研究生教学活动的管理者和组织者,其活动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起着承上启下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同时也肩负着思想政治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因此,教学管理部门充分认识到自己既是管理者,又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双重身份,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教学管理工作中的每个环节去,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不断为社会培养专业素质和思想政治素养都过硬的卓越人才。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分析(10篇)】相关文章: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10篇)

高中思想政治课中提问的反思

高二政治说课稿 家庭消费的内容

浅议思想政治课教学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分析(10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探析(10篇)

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心理误区与跨越

宪法 —— 初中政治第三册教案

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的影响

第九课教案 —— 初中政治第五册教案

最新政治政治教学文章
热门政治政治教学文章
精品推广
教学论文推荐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