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 查字典政治网 > 学习园地 > 政治试题 > 高考备考政治专题检测(有答案)

高考备考政治专题检测(有答案)
来源查字典政治网| 2016-05-31 发表| 学习园地分类:政治试题

学习园地

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基础工程,也是一个民族兴亡的关键。查字典政治网为大家推荐了高考备考政治专题检测,请大家仔细阅读,希望你喜欢。

一、选择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意的选项,每小题2分,共50分)

1.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呼吁要“加强写字教育”,要重视当前存在的“汉字书写文化没落”现象。之所以要“加强写字教育”,是因为( )

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记载着文化发展的历史轨迹

②汉字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③汉字是中华文化得以延续的根本原因

④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着决定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本题考查汉字对中华文化的作用,①②符合题意;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但并非中华文化得以延续的根本原因,可见③错误;汉字为书写中华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并非决定作用,可见④错误,故选A。

答案:A

2.从《诗经》《离骚》到元代散曲,中国很多古诗词都散发着独特的韵味。这表明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具有( )

①辉煌而悠久的历史

②丰富而绚丽的内涵

③鲜明而独特的风格

④中西合璧,既古老又现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以其辉煌而悠久的历史、丰富而绚丽的内涵、鲜明而独特的风格,展现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向往和美好追求,可见①②③正确;④不是关于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特点的描述,排除;故选A。

答案:A

中国是世界茶文化的发源地,唐代陆羽《茶经》的问世,标志着中国茶文化的诞生。回答3~4题。

3.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的《茶经》,是一部关于茶叶生产的历史、源流、现状、生产技术以及饮茶技艺、茶道原理的综合性论著。《茶经》的问世( )

①是中国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②是中华民族生命力、创造力的生动体现

③反映了我国古代科技具有前瞻性和先导性的特点

④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真善美的追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③④   D.①②

解析:①②符合题意,③说法错误,④与题意无关。

答案:D

4.一千多年以来,中国人已经形成饮茶的习惯和传统,茶文化也得以发展。不过现代人饮茶,已不再满足解渴,而是注重“品”,带有神思遐想和领略饮茶情趣之意,把品茶当作是一种极优雅的艺术享受。材料表明( )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②茶文化为中华民族所特有

③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④文化的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②说法错误,应排除;①③④符合题意。

答案:D

5.中国结,全称为中国传统装饰结,是中华民族流行千载的手工编织艺术品。其始于上古,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漫长的文化沉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近年来在华人圈里广为流行。这说明( )

①中华文化薪火相传,一脉相承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③中华文化已被世界各民族所接受

④中华文化具有民族性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解析:始于上古,至今流传,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中华民族特有体现了民族性,①②④正确,③观点错误,故选A项。

答案:A

6.中国古典诗歌“无体不备,无体不善”,无论内容、风格、技巧,均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为后世效仿的典范。这主要体现了中华文化的________的特点。( )

A.博大精深    B.源远流长

C.包容性   D.多样性

解析:材料是讲中国古典诗歌内容、风格、技巧上的特点,显示了中华文化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即独特性,体现了“博大精深”的特点。“源远流长”是指中华文化绵延不绝,代代相传,有汉字和史书典籍见证。“包容性”是“博大精深”以及“源远流长”的一个原因,即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答案:A

7.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这种包容性是指( )

A.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B.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C.中华文化的多样性

D.能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积极文化

解析:“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是指求同存异,“能吸收、借鉴其他民族的积极文化”是指兼收并蓄,故排除B、D。C错误,应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答案:A

8.中华文化虽历经沧桑,却犹如浩浩荡荡的黄河、长江奔流不息,始终显示出顽强生命力和无限魅力。除其蕴涵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一个重要原因在于,中华文化( )

A.是提升国际地位的重要途径和源泉

B.对人的影响潜移默化、深远持久

C.具有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的包容性

D.比其他民族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解析:材料表明中华文化的一个特征是源远流长,而其重要原因是包容性。包容性包括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故选C。其他的选项都不是原因。

答案:C

9.从孔子学院到“中法文化年”;从《茉莉花》、《云南映象》走出国门,到动画片《中华小子》热播法国并摘得法国动画大奖;从解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易中天的《品三国》、《于丹〈论语〉心得》版权被韩国人抢购,到上海城市舞蹈公司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卷起强劲的“中国风”……近年来,中国文化“走出去”越来越热。这些现象表明( )

A.中华文化能够取代其他民族文化

B.中华文化呈现多国文化的丰富色彩

C.世界各国文化逐渐被中华文化同化

D.中华文化在交流中得到广泛传播

解析:A错误,违背了不同民族文化的借鉴、融合、学习。B错误,中华文化是本民族文化的体现,不是多国文化的体现,世界文化呈现多国文化的丰富色彩。C错误,中华文化与世界各国的文化都是各具特色的文化,它们都是世界文化的组成部分。故选D。

答案:D

10.在香港举行的第二届“中华民族文化周”活动,展示了各民族绚丽多彩的多元文化,增进了两地青少年间的交流与合作。这有利于( )

①培养青少年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②淡化民族文化的个性,增强中华文化的共性

③陶冶青少年情操,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④彰显中华文化的底蕴,弘扬中华文化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解析:材料中活动主题是“中华民族文化周”,活动中可以展示各民族的多元文化。故其意义从归属感、凝聚力以及弘扬中华文化去思考。②错误,中华文化与各民族文化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淡化民族文化的个性是错误的。

答案:B

11.青海省2015年将建设少数民族古籍保护中心,以抢救和保护少数民族古籍,继承弘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下列对我国民族文化认识正确的有( )

①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华民族的骄傲

②各民族传统文化相互融合,形成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

③各民族对中华文化都有认同感、归属感

④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解析:我国各民族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中华民族的骄傲,并且各民族对中华文化都有认同感、归属感。故①③④观点正确,B项应选。

答案:B

12.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大庆精神、抗洪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上述精神的共同内涵有( )

①团结统一   ②爱国主义

③勤劳勇敢    ④自强不息

⑤爱好和平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⑤

解析:本题考查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①⑤不符合题意,②③④正确,故选B项。

答案:B

13.中国海军护舰编队,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护航行动是维护国家利益、保护远海运输线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的重大军事任务,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这表明中国人民具有( )

A.伟大的民族凝聚力

B.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

C.反对霸权的斗争精神

D.勤劳自强的高尚品格

解析:中国护航维护了世界和平和地区稳定,B项正确。A、C、D三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B

14.“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下列观点与之不一致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C.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解析:注意设问要求“不一致”。C项体现了勤劳勇敢的精神,与题干不符,故C项应选。

答案:C

15.全国各地相继开展了与“红段子”内涵类似的“红言颂”“红色短信”等活动,逐渐成为新红色文化品牌,开创了新时期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风尚。这说明( )

A.大众文化没有雅俗之分

B.要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C.先进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大众传媒是现代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

解析:A错误,大众文化是指反映人民群众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无论是高雅文化,还是通俗文化,只要是反映了社会主义性质的文化,都是大众文化。C、D分别讲文化对人影响的特点、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不符合题意,因为题意主要是全国开展的“红言颂”“红色短信”等活动成为品牌,受到大众欢迎。

答案:B

16.中学生小宁与同学见面就问“今天你‘偷菜’了吗?”已经到了一天不“偷”心发慌的境地。这告诉我们( )

A.大众传媒会带来不良文化的肆意扩散

B.人们对文化的需求是多方面的

C.文化市场越来越活跃,产品越来越丰富

D.要在文化生活中作出正确的选择

解析:大众传媒的发展带给人们文化生活的影响有喜有忧,A错误。B、C讲的是人们的文化需求以及文化市场的情况,没有讲到人们在文化生活中如何选择。

答案:D

17.电影《唐山大地震》的成功在于准确把握到了中国人的主流情感与价值观。这启示我们,发展大众文化要( )

A.以追求经济效益为最终目的

B.以通俗文化为主

C.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利益与呼声

D.多种类型,多种风格

解析:发展文化是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A项错误;发展大众文化应提高多种类型和风格的文化产品,B项提法片面;材料中所述中国人的主流情感与价值观正是我们所倡导的人民大众文化,故选C项,材料强调弘扬主旋律,而非文化的多样性,D项不选。

答案:C

18.据调查,在受孩子们喜爱的优秀读物中,许多都是引进版图书,如《哈利•波特》等。许多家长说,还是希望能够让孩子多读些“中国味”的优秀图书。这说明( )

A.应倡导经典文化,抵制和拒绝流行文化

B.引进图书是腐朽文化,应予以查封

C.应借鉴外来文化,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D.文化多样性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解析:家长希望孩子多读“中国味”的优秀图书,说明我们在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要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A、B两项是错误的。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C

19.今天,我们面对的文化有传统的和现代的、外来的和本土的、先进的和落后的、健康的和腐朽的、积极的和颓废的。针对这一情况,我们应该( )

①以发展经典的、高雅的和严肃的文化为主

②坚决抵制、依法取缔一切非社会主义文化

③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④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解析:各种各样的文化有吸纳又有排斥,有融合又有斗争,有渗透又有抵御,呈现出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我们应该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③符合题意。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进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④符合题意。①②是错误的。

答案:D

20.“一个国家的硬实力搞不好,可能一打就败;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搞不好,可能不打自败。”对我们来说,要避免不打自败,第一位的是要( )

A.壮大传媒实力,推进有效传播

B.推动文化创新,发展文化产业

C.弘扬中华文化,加强文明对话

D.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解析: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首要任务,故排除其他三个选项。

答案:D

21.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强调,宣传思想战线要大力宣传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的重大进展和巨大成就,深入发掘和运用蕴涵其中的宝贵精神财富,广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进一步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大团结好的时代主旋律。要唱响主旋律需要我们( )

①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③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④坚持指导思想多元化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唱响主旋律需要我们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①②③正确,A项应选;④观点错误。

答案:A

22.2015年4月15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三次会晤在海南省三亚市举行。胡锦涛提出,中国将继续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始终不渝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这体现了中华民族( )

A.高扬爱国主义旗帜

B.爱好和平的民族精神

C.左右着国际政治格局

D.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

解析:由“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可知B正确;A、D与题意无关;C夸大了中华民族的作用,故选B。

答案:B

23.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句话表明( )

A.团结统一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B.勤劳勇敢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

C.自强不息成为鞭策中华儿女不断开拓进取的永恒的精神力量

D.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勇往直前、前仆后继的唯一精神支柱

解析:曾子这句话的意思是“有远大理想抱负的人不可以不刚强勇毅,责任很重,路途又很遥远”,强调的是自强不息,可见C正确;A与题意无关;自强不息精神逐渐积淀为中华民族的内在气质,可见B错误;D说法过于绝对,故选C。

答案:C

24.漫画《“红”门宴》启示我们要( )

“红”门宴

A.重视对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B.抵制西方文化对青少年的影响

C.加强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融合

D.重视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解析:由漫画标题《“红”门宴》可知,我们必须重视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D符合题意;A、B、C与漫画寓意无关,排除,故选D。

答案:D

25.现实生活中有人这样评价某些教授和商人:“教授摇唇鼓舌,四处赚钱,越来越像商人;商人现身讲坛,著书立说,越来越像教授。”下列对这一评价认识正确的是( )

A.这是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相背离的表现

B.这是文化建设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适应的表现

C.文化修养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

D.这是自然科学知识与社会科学知识相接轨的表现

解析:材料观点重在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批评,而B、D是对这一现象的肯定,故排除;C不符合题意。

答案:A

二、非选择题(共50分)

26.材料一 当前我国的电视综艺娱乐节目,娱乐性强,观众参与度高,极大丰富了人们的荧屏生活。但是其中有些综艺娱乐节目出现了低俗化倾向:某些嘉宾通过假造身份、故意炫富;雷人言论、失检行为、恶意嘲讽等方式自我炒作;部分媒体片面追求收视率,为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健康思想和言论提供传播渠道……

材料二 国家广电总局近日强调,不能片面追求收听收视率,不能靠低俗、庸俗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应该坚决叫停低俗文化,不让其流布于社会。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回答:

(1)你认为,当前某些综艺娱乐节目出现低俗化的原因有哪些?

(2)面对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青少年学生应当作出怎样的选择?

答案:(1)①某些嘉宾思想道德修养低下,通过低俗方式炒作自己。②文化市场的自发性和传媒的商业性,导致部分媒体片面追求收视率,迎合少数人的低级趣味。③受封建思想和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影响。

(2)①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增强抵御低俗文化的能力。②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③积极参与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实践中。(回答任意两点即可得满分)

27.在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灾害发生3年之后,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已基本完成。在抗震救灾斗争与灾后恢复重建中,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决策、周密部署,各级党委、政府一线指挥,人民子弟兵生死突击,共产党员和白衣天使舍生忘死,专业救援队和志愿者先人后己,不分男女老幼捐款捐物,不分天南地北无私援助,不分民族地域心手相连,谱写了高亢雄浑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交响曲。“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抗震救灾精神充分体现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

(1)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2)请你谈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应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解析:第(1)问考查弘扬民族精神的原因。解答时,要从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必要性方面展开。第(2)问考查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措施。学生只要掌握书本知识即可正确作答。

答案:(1)①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2)①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做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②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③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④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⑤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⑥必须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28.材料一 我国陶瓷业的发展有着悠久的历史。从目前所知的考古材料来看,我国的陶瓷发展至少有一万多年的历史。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隋代共三百多年的发展,到唐朝时期,我国制瓷业的发展迎来了高峰时期,邢窑白瓷“类银类雪”,越窑青瓷“类玉类冰”两大窑系举世闻名。到了宋代,我国瓷器业出现了百花齐放、百花争艳的局面。汝、官、哥、定、钧五大名窑的产品风格独特,各领风骚。元明清时期,我国陶瓷业进一步发展,特别是清朝康乾盛世时期,我国陶瓷业的发展臻于鼎盛,青花瓷、孔雀绿、紫金釉、珐琅彩瓷等都是这一时期的成功之作,闻名于世。

材料二 20世纪前半叶,中国社会国无宁日,经济衰退,民不聊生,虽有不少有志之士与爱国的陶工及匠师结合起来,为陶瓷的发展而努力拼搏,但从整体上说,这一时期是我国陶瓷艺术黯然失色的历史时期。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以后,国家对整个工艺美术采取了“保护、发展、提高”的方针,广大陶瓷美术工作者不断深入生活,探索创新,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时代气息浓郁的艺术瓷以及经济适用的日用瓷。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陶瓷艺术进入了一个全面繁荣发展的新时期,展现出包容性、多样性、科学性的特征,许多新工艺、新材料、新形式、新品种应运而生,蓬勃发展。

(1)结合材料一,分析说明我国古代瓷器艺术的发展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征。

(2)20世纪前半叶,中国瓷器艺术黯然失色的原因有哪些?

(3)结合材料三,分析说明应如何促进我国陶瓷艺术的发展。

解析:本题以我国陶瓷业发展状况为背景,注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第(1)问考查中华文化的特征。解答时,只要根据材料,结合中华文化的特征作答即可。第(2)问考查瓷器艺术走向衰微的原因,学生只要牢固掌握书本知识便不难正确作答。第(3)问考查文化发展的相关知识。解答时,要从文化的继承、交流、创新以及国家要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等角度展开。

答案:(1)我国古代瓷器艺术的发展体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征。我国陶瓷业的发展至少有一万多年的历史,这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国唐宋清时期,很多陶瓷产品风格独特,各领风骚,闻名于世,这说明中华文化博大精深。

(2)①20世纪前半叶,我国经济落后,封建统治逐渐走向没落,导致包括瓷器艺术等在内的中华文化走向衰微。②西方近代工业文明对中国社会的巨大冲击,这是我国瓷器艺术黯然失色的重要原因。

(3)①国家要采取正确的方针政策,鼓励和扶持包括陶瓷艺术在内的工艺美术事业的发展。②文艺工作者要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行文化创新。③对传统文化既要批判地继承,又要为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精神。④积极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充分吸收国外文化的有益成果,为我所用。

小编为大家提供的高考备考政治专题检测,大家仔细阅读了吗?最后祝同学们学习进步。

【高考备考政治专题检测(有答案)】相关文章:

高考政治客观题和主观题的解题方法

2015年中考政治复习题:心中有法(选择题)

高考政治解题技巧训练

2015年高考政治主观题解答“四步骤”法

高考政治选择题答题失误原因分析

2015年5月12日高考政治时事(国际)

2015年高考政治时事:十大热点

高考政治 选择题答题技巧 用好排除法

2015中考政治解题技巧问答

2015年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

最新政治学习园地文章
热门政治学习园地文章
精品推广
政治试题推荐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