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 查字典政治网 > 政治教学 > 政治教学 > 思想品德教研:关于提高职工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探索

思想品德教研:关于提高职工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探索
来源查字典政治网| 2015-12-04 发表| 政治教学分类:政治教学

政治教学

当前,我国中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形势总的来说是好的,但随着经济、社会形势的变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挑战来自何方?就是人才质量的挑战。质量永远是硬指标,职教如不及时地狠抓质量,提高质量,就会影响今后的生源,妨碍出路,就创不出声誉,就不能持续发展。

职业中学的办学目标,是为社会(本地区)经济发展培养素质合格、一专多能的初中级实用人才。要使培养出来的学生能遵纪守法,有时代开拓精神,良好职业道德,具有专业技能和较高的文化素养,就必须要坚持德育为首,教学为主,育人为本的办学方向。本文试通过对道德内化的研究,探索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业中学,如何以职业道德教育为突破口,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进而促进学校整体素质提高的途径和方法。

一、道德内化对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意义。

所谓道德内化,是指学生把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需要。通俗地说,就是学生对德育的要求入耳、入脑、入心,从而变成自己的行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道德内化的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

1、道德内化是培养职业中学学生良好品德的关键,实现内化是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 所谓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的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职业道德是人们在一定的职业活动范围内所遵守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和职业道德是相互联系的,道德是职业道德的基础,职业道德是道德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它更直接地反映社会道德的要求和道德面貌。

道德教育的主要内涵在于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铸造人们的道德人格,实现理想的道德境界,其目的在于在整个社会范围形成普遍的、完善的道德人格。学校的教育工作者是德育活动的组织者、领导者,他必须按照一定社会的教育要求,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来培养学生的思想品德。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教育的主体。当学生经过教育者的启发、引导,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以后,由客体又变成主体。德育过程不是单向传递思想道德规范的过程,而是教育者与学生思想情感交流的双向活动过程。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会发现,学生在接受某一思想道德教育以前,已接受了社会、家庭成员的某种影响,积累了一些道德经验,(有主体意识),因而学生具有能动的、积极的反作用,能改造外在的教育影响。如果教育者所施予的教育影响和学生的思想状况一致,就会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即学生对某一思想准则和道德规范认同与接纳。反之就有可能产生漠不关心或逆反心理;就有可能对教育采取拒绝和排斥的态度。

如何把外在的教育影响,变成学生自身的需要,这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的关键。只有解决好这个问题,才能真正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学校德育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就是要帮助学生实现道德内化。

职业中学肩负着直接向社会职业岗位输送合格劳动者的任务,这就决定了职业中学教育所处的位置枣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交叉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各行各业比以往更需要具有较高职业道德的劳动者,作为职业中学更应加强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学校的德育除了对学生进行以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为基础的行为规范教育外,还应以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为核心,以爱业、勤业、敬业为主线,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分层次地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职业道德教育。

进行职业道德教育,本应在职业岗位上更为贴切,但在职业中学,教育的对象是学生,所处的环境是学校,不可能很直接地进行学习和训练。因此,学校的职业道德教育的任务,重在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关键在于实现职业道德内化。

学校在职业道德过程中,不要流于形式,也不要满足于常规的灌输和简单的说教。而应遵循

道德内化的规律,重视知、情、意、信、行诸要素在品德发展中的作用和相互关系。

第一,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知识教育

要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知识的教育,使学生知道职业道德常识,懂得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一个从业人员只有不断加强对职业道德理论、原则和规范的学习,掌握了职业道德知识,自觉进行职业道德修养,才有明确的方向,才能做好本职工作。这是把社会主义职业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在品质的首要成分,也是形成良好职业道德的思想基础。

第二,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感

职业道德情感就是从业人员对现实职业生活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好恶的情绪和态度。职业道德情感一旦形成,就会产生一种稳定而强大的力量,积极地影响和调节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行为,还可以同职业道德认识结合在一起,影响从业人员履行职业道德义务的职业道德意志。革命导师列宁说过: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对于真理的追求。在德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职业道德情感,将学生置身于职业生活的现实矛盾之中,激起他们职业情感的波澜,产生深刻的情感体现,从而内化为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而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动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学生缺乏职业道德情感的体验,在学校生活中就会表现冷漠的态度,有的无心向学,甚至违反校纪校规。

第三、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意志

职业道德意志是人们在履行职业道德义务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自觉克服一切困难和障碍的力量和精神。职业意志和职业道德行为联系密切,体现在职业道德行为之中,是支配和调节职业道德行为的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在德育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职业道德意志,使他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能严格要求自己,面临困难和挫折能经得起考验。特别是面对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能有较强的抵抗不良思想行为腐蚀和引诱的能力。对自己存在的缺点和错误,一经认识,也能够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行为,改正也快。具有坚持职业道德意志的人,才能逐渐形成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

第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信念

职业道德信念是指人们发自内心的对某种道德义务的真诚信仰和责任感。它是深刻的职业道德认识、炽热的职业道德情感和顽强的职业道德意志等的有机统一。具有稳定和持久的特点。在德育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道德信念,使他们把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把个人前途和国家、民族的前途结合起来,热爱自己所学的专业,坚定自己的职业理想,并决心为实现崇高的职业理想而不懈地奋斗。

第五、促进学生实现职业道德内化

在职业道德品质结构中,上述四个方面都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但它们还属于职业道德意识的范围。受教育者(学生)如果只停留在这些阶段,而不实现地去履行职业道德义务,那么就只能说他具有职业道德品质的愿望和动机,而不能认为他已实际具有了职业道德品质。在德育过程中,我们更要重视学生职业道德内化。不但让学生对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真正认同,还要从认同发展到内化的程度。也就是说让学生把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需要,把职业道德意识变为实际履行职业道德义务的职业道德行为。实现从道德意识到道德行为的飞跃。学生接受的职业道德一旦达到内化的程度,即使毕业后走上工作岗位,也会持续下去,以至逐渐形成履行职业道德义务的行为习惯。

职业道德行为习惯的形成是人的思想品德稳固化的基本标志,也是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此,帮助学生实现职业道德内化,对于提高职业中学德育的实效性,实现学校的办学目标有着重要意义。

2、研究道德内化问题是职业中学教育实践的迫切需要。

当前,职业中学生源与普通高中相比质量普遍较低。相当一部分学生都是因为种种原因考不上普通高中才到职中就读的。本学期,笔者曾对职业中学五个班的224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具体情况如下:

(1)关于到职中读书的志愿问题:

调查显示,59.8%的学生表示自愿到职中读书,36.48%的学生表示是无奈的,2.87%的学生表示是被迫的,还有0.8%的学生是其它方面的原因。

(2)关于你对所专业的态度问题:

调查显示,39.75%的学生表示热爱,55.73%的学生表示一般,3.69%的学生表示不热爱,还有0.8%的学生是其它方面的态度。

(3)关于你将来是否打算从事现在所学专业的问题:

调查显示,44.26%的学生表示是,17.2%的学生表示否,38.52%的学生表示到时看情况或不一定。

进行上述问卷的五个班分别是三个年级的计算机专业和商贸专业班的学生。这两个专业的学生的态度都是如此,其他专业的学生更是难以想象,其状况确实令人忧心。学生进入职校读书时,已分专业学习,经历了第一次的职业选择,这些选择带有被动性和不同程度的盲目性。由于学生对职业教育的认识及报考的专业并不真正了解,为什么要学?学些什么?该怎样学?知之甚少。不少学生的内心存在激烈的矛盾冲突,得胜感与失落感同时作用在他们身上。在初中阶段学习处于中下水平的学生得胜感表现得较为强烈,这种心理常常会导致他们产生松口气的思想,另外,受社会某些鄙薄职业教育的消极舆论的影响,也会使他们产生失落的心理。至于那些在初中阶段学习处于中等或偏上的学生,则表现出强烈的失落感,他们因不甘心自己的境遇而陷于无限的苦恼之中,由此产生一种动摇、思迁或得过且过的心理。又由于在过去一段时期,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重智育,轻德育的做法。在学生中也存在看不少问题,如缺乏劳动习惯;不爱惜劳动成果;不能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缺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缺乏任劳任怨的敬业精神等,还有一部分学生的社会公德、法律意识淡薄,拜金主义思想严重,无心向学等等。这些思想也随着学生的入学带进了职中的校园。

上述学生中这些消极心理和各种消极的因素,严重地影响着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将来的就业。

作为职业中学的教育工作者,必须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帮助他们在职业中学这个新的起点上重新站起来,树立学习自信心,树立更新的人生目标。学校的德育工作应抓住道德内化这个学生品德形成的关键,把实现道德内化作为德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因此研究道德(职业道德)内化问题,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是当前职业教育的迫切需要,也是更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教学质量,提高学生整体素质的需要。

二、实现道德内化的途径和方法。

教育工作者在帮助学生实现道德内化的过程中,必须遵循道德内化的规律,第一要从学生原有的思想认识水平出发,了解学生的原需要,激发情感,引起学生共鸣;第二,要激发学生个体内部的思想矛盾和斗争,这是内化的动力,是关键;第三,要重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我教育的作用;第四,道德内化过程,是知、情、意、信、行综合作用的过程,要重视对学生这五要素的培养;第五,道德内化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展开的,要把学生的学习活动与社会实践活动有机地统一起来。

本文在这里重点谈谈在职业中学,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实现职业道德教育,实现职业教育内化的途径和方法。

1、充分发挥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理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职业道德基本知识教育。

社会主义职业道德原则和规范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职业中学也要重视,并要上好思想政治课。在讲授《职业道德》课时,要从理论上使学生明确为什么这样做,应该怎样做的道理,从而加深对社会主义职业道德的理论、原则和规范的理解。通过教学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职业情感、职业信念、职业理想,并逐步形成职业志向,使学生对职业的选择从被动性、盲目性变为主动性和明确性。通过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明确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人才需求的标准,明确职业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实现内化的最佳途径是把握学生校外见习,学习及其它社会实践的机会,点拔和引导学生运用书本理论知识,指导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并把它转化为自己思想系统的内容,实现知行统一。

还有改革政治课的考试方法,例如,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在社 会调查和社会实践基础上,指导学生撰写调查报告或政治小论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把调查报告或小论文的成绩作为考试成绩的一部分。这样做既完善了检查机制,也重视了信息的反馈。为巩固内化,还可以邀请调查对象方面权威人士给学生作本专业发展情况及对从业人员要求的报告。

2、在专业课和文化课的教学中,渗透职业道德教育。

各学科的教学,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进行德育的最经常的途径,对提高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中学德育大纲》)职业中学专业课和文化课的教师在教学中,要把学科知识和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结合起来,把职业道德教育有机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特别在专业技能实习课中,教师要按照有关专业的职业道德规范严格要求和训练学生,帮助学生逐步树立职业责任感,养成遵守职业纪律的习惯。

3、班主任工作是促进学生实现职业道德内化的重要途径。

班级是学校进行德育,实现《德育大纲》的基层单位。班主任工作是培养良好思想品德和指导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途径。(《中学德育大纲》)职业中学的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在日常工作中,要注意创设职业心理原因,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帮助学生进入角色。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内化的实现。具体做法是:在高一年级,进行转轨教育。使学生在心理、情感、行为习惯、学习方式等方面实现从普通基础教育到职业技术教育的转变,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和爱好。 在高二年级,进行立志成才教育,帮助学生选好本行业中的学习榜样,制订成才计划,以未来职业道德的基本规范律己待人。 在高三年级里,进行就业教育,对学生进行职业理想、职业责任、艰苦创业、就业指导等方面的教育,使学生形成成才紧迫感。并抓紧毕业前的有限时间,刻苦学习、自觉进行修养。

学生在职业中学三年中,班主任根据学校规划的各个年级的教育主题,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进行系列教育活动,使学生逐渐形成紧迫心理,唤起学生对自己负责,对社会负责的责任感。另外,班主任还要针对学生出现思想问题,有针对性地、耐心细致地、持之以恒地做好个别教育工作。并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他们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4、搞好校园文化建设,创设职业环境和职业心理氛围,突出教育的职业性。

在学校生活中,要创设职业环境和职业心理氛围。例如:课室、实验室(场)的布置要突出专业的特点;宣传橱窗、走廊经常展出反映专业技能的学生习作;学校、专业部、班级可经常组织不同规模的专业技能比赛;组织学生观看毕业生的专业技能表演及习作的录像等。又如,各专业部可围绕年级教育主题,经常开展专业色彩浓厚的教育活动,如专业歌和专业徽创作;行业信息交流会;专业应具备什么素质等为师讨论会;模拟上岗活动;模拟求职活动等等。

通过在学校生活中运用各种形式,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道德评价活动,帮助学生进行角色转换,使他们经常处在职业环境和职业心理氛围中,经常感受到自己的职业身份(准员、准工),促使学生实现职业道德内化,并逐渐形成适合未来职业的行为习惯和性格特征。

5、根据专业特点,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要使学生真正把社会一定职业的道德要求转化为自身的需要,让他们参加与专业对口的社会实践活动很有必要,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形式除了教学计划规定的见习和实习外,还进行下列社会实践活动:

(1)到专业思想教育基地进行参观、访问,听取专题介绍,请本行业先进人物介绍经验,校友谈走向成功之路的体会。

(2)各专业班结合专业学习进行专题考察,拓展知识视野。

(3)在校内外开我学专业为人民的学雷锋为人民服务活动,并把活动成绩纳入德育考核之中。

(4)有组织、有领导、有控制地组织学生碰碰海、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做些有偿服务,让学生接受市场竞争的洗礼,认识自己的实力、德行与价值。

实践证明,组织学生参加与专业对口的社会实践活动,使职业道德教育得以深化,使榜样的价值观得到内化。这对于学生职业理想、职业态度、职业责任、职业技能、职业纪律、职业需要、职业荣誉和职业作风等职业道德诸要素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内化为自身的学习行为都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6、通过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良好的道德风尚,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和养成良好的道德情操的又一重要途径。

共青团、学生会通过健康有益、生动活泼的活动,团结广大青年学生,引导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正确的职业理想以及良好的道德风尚,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学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

7、学校、专业部和班级开展的多种形式的活动是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内化的有效的途径。 学校、专业部和班级开展多种形式,丰富多彩的科技、文娱、体育活动(包括课外兴趣小组和各种社团活动)和专业技能比赛等,对于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学生的良好道德情操、意志品质和生活情趣,以及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行为习惯,促进职业道德的内化等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8、发挥教师职业道德情感的感染力,是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内化的又一途径。 具有良好师德修养的职业中学教师,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忠诚人民教育事业,教书育人、以身作则、为人师表,用以身立教的奉献精神,言行一致的表率行为去感化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和楷模。教师道德行为的感染,对学生实现职业道德内化起了一定的促进的作用,也为他们日后走上职业岗位的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综上所述,职业中学要持续发展,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特别是要重视学生良好品德和职业道德的教育和培养。遵循道德内化的规律,做好教育工作,提高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并以此促进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

【思想品德教研:关于提高职工中学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探索】相关文章:

二十世纪后半叶的文化帝国主义

八年级思想品德简明教案(上册)

思想政治课导学式教学模式初探

思想品德课教学,呼唤“体验性学习”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政治学习效果

七年级《思想品德》第八课 学会拒绝

《思想品德》七年级上册备课及教学设计

第四课 第二框题 感悟青春 —— 初中政治第一册教案

提高教师素质:中学成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

第四课 第六框 活动课 我们是国家的小主人

最新政治政治教学文章
热门政治政治教学文章
精品推广
政治教学推荐

学科中心